扒一扒盖茨比背后的男人,没有最惨只有更惨
我们奋力向前,如逆水行船,而由始至终,我们都被推回到,往昔岁月……

他(菲茨杰拉德)的才华是与生俱来的,就像蝴蝶翅膀上粉末的图案是天生的一样。

——海明威

1920的夜夜夜夜,遍地是金的人间天堂

时间:午夜十二点

地点:纽约长岛

人物:富人中产阶级

纸醉金迷的夜生活日常

取自电影《了不起的盖茨比》

大厅里吊钟“铛铛”敲过零点,位于长岛西卵的别墅里灯火通明彻夜沸腾,门外车道上轿车寸步难行,从车上下来的人熙熙攘攘,在长廊、大厅就地social,花园里乐队摇来晃去地演奏……这形如奥斯卡晚会的现场,在电影里,书本里,还有爵士年代纽约的夜色里。

The Jazz Age的时髦女郎

男人胸前一本正经的领结,女人紧贴脸颊的俏皮短发,来来去去的人影在灯下闪烁……歌舞声色的繁华夜景曾一度叫菲茨杰拉德(Francis Scott Fitzgerald)意乱情迷

...

生前迷恋千千阙歌,入土寒碜没处搭窝

1940年12月21日好莱坞的一间单人公寓里,伴随男人的最后一次心室颤动,美国文学史在这里落下沉重的一笔。纽约的奢靡与繁华被尘封在书本字里行间,F.司各特·菲茨杰拉德虽心有不甘,许多抱负还没实现,但也只好就此作罢。

他常握笔的指节长了厚茧,前半生的经历大多与之相连,在意识彻底断线前,他想起桌上瓶子里还剩了五分之一的威士忌,心里不无遗憾地想“算了”。

查看完整时间地图

弗朗西斯·斯科特·菲茨杰拉德的时间地图

这位曾名噪一时的过气作家在44岁的年纪和周旋了半辈子的世界告别,之后被葬在马里兰州罗克维尔(Rockville, Maryland)。

但由于生前不怎么做祷告,他死后也没有被圣玛丽天主教堂接纳,泽尔达只好在距离他家族墓地一英里的罗克维尔公墓购买了一处单人墓穴,直到1975年女儿再次提起,他才“移居”圣玛丽。

菲茨杰拉德和泽尔达的共同墓碑

和他一并移走的还有晚他七年去世的妻子——泽尔达·菲茨杰拉德(Zelda Fitzgerald)。1948年3月,泽尔达葬身火海,当时她在精神病院已经住了十多年(1936-1948),医院着火的时候,她孤立无援地被困在顶楼,躁郁症带来的焦虑、自我厌恶让她提不起力气呼救,最终浓烟将她完全吞没。

不久后菲茨杰拉德的单人墓穴被打开,人们将墓穴内部扩宽,把泽尔达的棺木放在了菲茨杰拉德的棺木上面。

...

女人成就了他,也毁了他

年轻貌美的泽尔达是众人眼里的拜金女

这是海明威(Ernest Miller Hemingway)对他和泽尔达的评价。菲茨杰拉德和泽尔达早先在一个乡村俱乐部认识,当时他正在阿拉巴马州当兵,相遇的瞬间就对对方一见钟情。

泽尔达·萨尔(Zelda Sayre)家境很好,当穷小子菲茨杰拉德第一次向她求婚时,她欣然接受了,但仅凭对方广告公司和写短篇的微薄收入,难以支撑她的娱乐生活开销,婚约又被迫中断。直到1920年小说《人间天堂》出版,菲茨杰拉德名利双收,才顺利抱得美人归。

斗嘴争吵是夫妻俩生前的家常便饭。泽尔达后来常被人形容为“歇斯底里的疯女人”。但人们似乎忘记泽尔达也一度是菲茨杰拉德的灵感之源,她年轻漂亮,充满活力,她热衷舞会,常在灯红酒绿里寻求自我迷失的快乐。

《夜色温柔》在Scribner's杂志上连载

在她身上,你可以看到了不起的盖茨比》里的黛西,《夜色温柔》里的尼柯尔,《人间天堂》的罗莎琳……她们的气质何其相似。菲茨杰拉德本人也可能自行“对号入座”了,笔下男主角一味是穷小子,结局也一个比一个惨,不能否认受到真实经历的影响。

菲茨杰拉德不止一次从泽尔达的日记“就地取材”,照搬她的信件放进自己的小说里。

泽尔达后来精神失常的一部分原因正在于此,她本身是一个有才华、敏感细腻的女人,也曾一门心思搞过写作,虽然生前只成功出版了《为我留下那首华尔兹》(Save me the Waltz),这是一部半自传体小说,多少“借鉴”了自己的婚姻状况。

丈夫对妻子把夫妻生活写进书里的做法表示很不满意(其实他自己不知干过多少次了),又担心妻子出书会让自己“剽窃”的事情暴露,只好一味给泽尔达施压。

热衷芭蕾的泽尔达

一来二去泽尔达崩溃了,她这才发现同床共枕多年的男人竟然自私到这种地步,顿时对婚姻失去了信心。

之后泽尔达的生活乐趣就落到了歌舞淫乐上,学过芭蕾的她为找回年轻时的快乐几欲成痴,酒场舞会成她日夜牵挂的地方,和小鲜肉交往以求欲望宣泄,之后的几次出轨更是直接将绿帽子甩在了菲茨杰拉德的头上,此外她还火上浇油,抱怨丈夫不能满足自己……

作为一个成年男人,菲茨杰拉德既没面子也很痛苦,受妻子尖薄言论的刺激,他开始怀疑自己是否真如妻子所说——技不如人,为此借酒消愁不知不觉发展成严重的酗酒,没等他从酒精浸泡中清醒过来,他已经无法再提笔正常写作了。

...

和海明威“爱”得深沉,“分”得果断

如果不是后来酒精和感情关系影响了写作,菲茨杰拉德海明威或许不会这样日行渐远。海明威曾险些“插足”菲茨杰拉德的婚姻生活,原因是他和菲茨杰拉德走太近了,两人如此“相亲相爱”,以至于泽尔达吃了男人的醋(或许是海明威的颜值让人产生了危机感)。

年轻时候的海明威

菲茨杰拉德海明威是高山流水遇知音。年轻的海明威还不是传说中的铁骨硬汉,还是个老老实实的记者,菲茨杰拉德的赏识和推荐让他认识Scribner's出版社的编辑珀金斯(Maxwell Evarts Perkins),后来的功成名就皆源于此。

两人起初亲密无间,来往的信件亲昵唤对方“菲茨”“海姆”,但是菲茨自打出生就带有的娇贵个性和结婚后享乐主义的生活方式,让大老爷们很看不惯……海明威还几次三番地指责泽尔达挥金如土、骄奢淫逸的恶劣习惯,这惹怒了菲茨。

菲茨杰拉德&海明威

在海明威在《流动的盛宴》(A moveable Feast)里暗示过泽尔达的极端性格——“老鹰不善于分享”,他相信是泽尔达捆绑住了菲茨的才华。本该在桌前闷头写作的人,常常在夜里被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妻子拉去喝酒跳舞,这让菲茨再也没法专注文字创作。

菲茨-海姆关系图谱 查看详细关系图

菲茨-海姆关系图谱

海明威虽然赞赏菲茨杰拉德的写作天赋,但并不满意对方为钱写作的目的,他厌恶这对夫妻烂俗的生活方式,也知道菲茨经常为了卖出作品大肆修改内容。

等到菲茨因酗酒失去出版社合作,穷到破产的时候,海明威已经成了炙手可热的当红作家,两人的社会地位、身价不可同日而语,亲密关系也就走向冰冻期。

...

在金钱堆砌的年代彻底破产

爵士年代(The Jazz Age)是指一战后,经济大萧条前的十年时间,美国中产阶级安逸享乐的氛围像是传染病一样到处扩散,富人们几乎夜夜笙歌,派对喝酒,不醉不归……

但与显露在外的奢靡作风相对应的,是内心精神世界的迷茫。菲茨杰拉德虽然看得透彻,但也没能彻底摆脱金钱和纵情声色的诱惑。

爵士年代的纽约 电影《了不起的盖茨比》

在妻子的影响下,两人也常在别墅里办派对,他们在巴黎纽约、华盛顿等城市穿行,旅游购物、和上流社会社交……夫妻俩成了“爵士年代”的名人。

但是好景不长,凭借写书出版挣来的费用经不起常年的高消费,钱很快不够用了。到了20年代末,泽尔达开始精神失常,需要经常往来于各地的精神病院疗养院治疗。

泽尔达1934年就开始长期住院,夫妻分居多时,关系名存实亡,菲茨杰拉德仍需写稿赚钱付妻子的医疗费用和女儿的生活开销,他自己酗酒日益严重,真走到了穷途末路。

菲茨杰拉德和希拉·格雷厄姆

为了生存,他开始给自己一贯鄙视的电影行业写剧本赚稿费,所幸剧本卖出去了,还卖得不错,米高梅(Metro-Goldwyn-Mayer)一周给他一千多美元

好莱坞菲茨杰拉德认识了陪伴他后半程的女人希拉·格雷厄姆(Sheilah Graham)。这时肺病成疾的菲茨杰拉德全身心投入第五本长篇小说的创作,《末代大亨的情缘》才写到第六章,他突发心脏病死在了格雷厄姆位于好莱坞Hayworth的公寓。

...

曾经万人吹捧,死后三人送葬,现场凄怆

菲茨杰拉德葬礼进行得匆忙而简陋,过气作家离世不是什么大新闻,世人知他江郎才尽,对后来的作品也不再过问。曾有过门庭若市,眼下人烟寥寥,那个年代竟会让曾风光一时的作家死得如此凄惶。

这天女儿弗朗西丝(菲茨杰拉德叫她Scottie)、编辑珀金斯、和好友多罗茜·帕克(Dorothy Parker)几人站在墓穴边上,安静等待棺木下葬。

弗朗西丝不知作何感想,毕竟对这个父亲,她既同情又敬畏,没人比她更悲催了,现实世界里父母各自出轨婚外遇,又在书里把和彼此的婚姻摧残得没个模样。

她想起生前酗酒成痴的父亲,不知怎么眼泪就掉不下来了,身旁的多罗茜·帕克瑟缩着肩膀,捂着脸呜咽——“这家伙真是一只可怜的兔崽子”。

菲茨杰拉德夫妻的墓碑碑文

“我们奋力向前,如逆水行船,而由始至终,我们都被推回到,往昔岁月。”

——《了不起的盖茨比

和盖茨比一样,菲茨杰拉德用其一生逆水行船,抱持着所有年轻人共有的美国梦,妄想跻身上流社会成为佼佼者,也为了在他骄纵傲慢的妻子面前扬起下巴抬头做人,但事与愿违,真实世界比小说残酷百倍。

若要说读者对于盖茨比、迪克的结局或许还存在些许同情,对于作者本人就相当小心眼了,筹备数年才写出的《了不起的盖茨比》,销售状况十分糟糕,读者反馈也与业界评价背道而驰。菲茨杰拉德写给珀金斯的里为此叹道人间不值得,干脆眼睛一闭俩脚一蹬算了。

东卵的灯光 取自电影《了不起的盖茨比》

曾在书里被描绘过无数次的、位于纽约长滩东卵上的灯塔,它是盖茨比触不可及的梦,也是菲茨杰拉德自己的。

他曾经满怀希望,希望凭一己之力推开那个上流社会的大门,但是中产阶级的残酷和堕落让他幡然醒悟,“人们都认为我们是这个世界最了不起的人,因为我们最富有,这样的想法太可笑了。等一等这波繁荣高潮的结束!”他的话终成醒世寓言

【注释】

  • 海明威的原话是 "His talent was as natural as the pattern that was made by the dust on a butterfly's wings",写在《流动的盛宴》(A Moveable Feast)。
  • 墓碑碑文引用《了不起的盖茨比》全书最后一句话,原文是“So we beat on , boats against the current,borne back ceaselessly into the past”。

  • 资料参考

  1. Allhistory官网
  2. Wikipedia
  3. Find A Grave :F. Scott Fitzgerald 's memorial
  4. F. Scott Fitzgerald: Alcoholism&Death
  5. 《了不起的盖茨比》
  6. 新华网:海明威与菲茨杰拉德:美国文学史上最让人唏嘘的友情

(本文作者、编辑、图谱:越国公)

关注“全历史”公众号,秒达甲撕文精品文库(微信ID:allhistory)

阅读数 1.2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