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杀敌160余万的战绩有水分

白起,楚国王孙白公胜的后裔,虽然祖上曾经非常荣光,但到他这一代已经没落下去,所以打小投军入伍,从基层做起,凭借战功逐步提升到左更的高位。

他作战有个特点,即从不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而是非常喜欢以运动的方式在野外消灭敌人,正因为用兵如此灵活,才能军队中脱颖而出,成长为秦国重要的军事将领,还位列战国四大名将之首。

有关他的战绩,则以杀人很多而闻名,正因为杀人很多,所以白起又被称为人屠。

按百度百科的数据,他在伊阙之战斩杀韩魏联军24万;攻楚三次,共斩杀楚军35万;多次攻赵,先后歼灭赵军60万,其中包括长平之战45万;攻韩魏歼灭30万。

总计下来,一生攻城70余座,斩杀甲士160余万。还真是“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啊。但歼敌160余万,这份战绩是真的吗?

据史料记载,长平之战,秦国出动人马也就50余万,就算前期杀死四五万赵国士兵后他们没有一点损失,那这时候,50万秦兵对40万赵国降卒,几乎是1:1的人数对比。

数字游戏虽然好玩,但问题是,这40万都是活蹦乱跳的活人,而且还都是赵国的精锐之士,以当时的技术手段,白起是怎么用这50万人马,一下子把40万赵国降卒全部杀死的。

而且更加奇怪的是,秦赵两国经历如此大战,仅仅九个月后的公元前259年,秦国就有能力兵出多路,合围邯郸;而赵国呢,还能发兵抵抗,虽然形势危急,但还有时间走国际外交路线,否则,哪会有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

当时,赵国不过是百余万人口的国家,在面临长平之战这样巨大的损失之后,他们也只是惊恐,并没有带来经济或政治上毁灭性的后果。

死亡将近一半人口,而且还都是精壮劳力,这样的损失别说放在两千余年前的古代,就是放在现在,有哪个国家能马上缓过气来?

可秦赵两国呢,都像没事人似的,兵马说来就来,比地里的庄稼长得还快。更惊人的是,公元前251年,也就是邯郸之围后仅仅9年后,赵国居然还能反攻入侵的燕国,可见其实力犹存。

其实类似白起这样的记载并不是孤例,古籍上记载战争,尤其是兵力数字,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就拿《史记》、《汉书》等举例。

战国时期的战争,动辄出动十数万甚至数十万人马好像是家常便饭。长平之战,双方出动兵力100万;

再如秦始皇时期,王翦伐楚,就是李信20万人马失败后,又给王翦60万部队,人还是那么不值钱。

那时候诸侯国就能派出这么多军队。

可公元前133年至公元前90年,即汉武帝征讨匈奴时期,那时候战争也比较频繁,可整个帝国能派出去的军队才有多少,说出来能吓人一跳:骑兵13万,步兵30万,这笔数字是同时代人统计出来的,应该比较准确。如此看来,汉武帝时期的兵力合计下来,还没有王翦一次伐楚出动的士兵多,与长平之战时秦、赵两国单方出动的兵力大致相等。

统一六国前,无论秦国还是赵国,不过是个地方诸侯国,却能一下子出动五六十万人马,而且打输了之后还能很快凑出十数万乃至数十万部队;汉已经拥有全国政权,而且还是最巅峰的时候,人口是秦末总人口的10倍有余,却仅有军队45万。

这两笔数字一对照,白起所谓斩杀甲士160余万的真实性就可想而知了。事实上,古今中外的史料中,关于军队人数的记载历来会有诸多不实之处。对于时间稍晚的朝代,如宋、明时期,虽然也出现过上百万大军的记载,但是由于留下的史料较多,多种史料的对比之下,人们很容易就能判断数字的可靠性。但在战乱时代,因为留下的史料较少且混乱,所以后世的史学家编纂史书时,时常只能收集到一些夸张离奇的数字,而这些数据因为史料不足,已经死无对证了,所以史学家也只能硬着头皮记下来。

事实上在司马迁的史记中,还出现过同一场战役,在魏世家中,魏国出兵4万,而到了秦本纪中,就变成斩首8万的情况。明显是因为当时各方的材料说法不一,所以司马迁在不同的传记中分别采纳双方各自的记载罢了。

白起杀人多是肯定的,否则也不是百战百胜的名将 ,但至于说杀了160余万,或者就按古人重文轻理的用语习惯一样,一些大规模战役上记载的数字只是个虚数,用以表明人数之多,并不能完全迷信。

阅读数 1.9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