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向荣:新版高中历史教材肯定清朝对中国疆域的贡献
老版高中历史教材按照中外汇编模式和模块加专题的体例将高中历史教材分为政治(必修一)、经济(必修二)和思想文化(必修三)三大部分。

2019年即将使用的新版高中历史教材打破此格局,重新按照通史体例,在注重历史时序性特点基础上,将同一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整合在一起。

“新版”相比“老版”,新版教材加强了对国家疆域版图的叙述。举例说,在讲到清朝的疆域时,“新版”不仅叙述了清朝的疆域范围,而且叙述了清朝对疆域的行政建制。

新版高中历史教材是如何清朝的疆域范围的?在新版高中历史教材中,首先提到台湾问题。台湾在元朝和明朝被称为“小琉球”,是朱元璋列出的15个“不征之国”之一,南宋、元朝和明朝曾在澎湖列岛设置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不管辖台湾岛)。明朝末年,东南地区的海盗郑芝龙进入台湾岛,并且多次移民到这里,改变了台湾的居民结构,但与此同时,荷兰和西班牙的殖民势力也进入台湾,后来荷兰先后排挤出了西班牙和郑氏的势力。1662年,抗清的郑成功在大陆的据点基本丧失,于是带领军队击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1683年,康熙已经完成了对汉地大陆的统一,因此命令施琅统一台湾。之后的1684年,清朝在台湾设置了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台湾府的设置,促进了台湾地区的开发,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

其次讲述了驱逐俄罗斯殖民者。在清兵入关和明清易代之际,俄罗斯趁机进入我国黑龙江流域。康熙时期,在平定“三藩之乱”和统一台湾后,对俄罗斯发动了两次雅克萨自卫之战,迫使沙俄同意和清朝在1689年签订了《尼布楚条约》,划定了两国东部疆界。有趣的是在《尼布楚条约》中,签订条约的清政府首次将“中国”作为国名使用于近代国际条约中。

再次介绍了内外蒙古和新疆。内蒙古又称为漠南蒙古,在清朝入关之前就隶属于清朝,具体是在皇太极时期,三征蒙古汗林丹,获得了蒙古汗国的玉玺,因而得以合法继承蒙古汗国遗产(皇太极既是清朝的皇帝,又兼任蒙古的大汗)。此后,漠西蒙古准噶尔汗国强盛,占据天山南北,一度征服了外蒙古(喀尔喀蒙古)。康熙时期,通过三征噶尔丹,击败了准噶尔的东进势头,将外蒙古纳入了清朝版图。到了乾隆时期,1757年又消灭了准噶尔汗国,并平定了大小和卓叛乱,将新疆纳入清朝版图。清朝在外蒙古和新疆分别设立了中央政府派遣的乌里雅苏台将军和伊犁将军进行管辖,基层则遵照当地的习俗实行了“自治”。

最后讲了西藏,主要介绍清朝前期对“达赖”和“班禅”的册封(顺治帝和康熙帝时期)和后期设置驻藏大臣(1727年雍正帝统治时期),进行了实质上的管理,并且颁布了《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条》(乾隆帝统治时期),以法律形式明确了清朝对西藏的管辖权。实际上,西藏和青海古代称为“吐蕃”,在明朝末年时候建立了强大的和硕特汗国(漠南蒙古的一支),在名义上隶属于清朝。康熙年间,准噶尔汗国强盛,出兵灭和硕特汗国,康熙遂又出兵驱逐了准噶尔,将青藏纳入清朝版图。此后清朝在西藏青海驻扎军队,设立西藏办事大臣和西宁办事大臣,进行实质上的管辖。

通过以上一系列措施,至此,清朝的疆域西跨葱岭(帕米尔高原)西北达巴尔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亚,东北到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包括台湾岛及其附属的钓鱼、赤尾等岛屿,南方包括南海各岛,西南抵喜马拉雅山脉。

清朝中央政府是如何管辖这些领土的呢?清朝中央政府在内地设立了18个省,各省设立巡抚为长官,每两省(个别地区为一省或三省)又设总督一名,相当于大军区长官;在新疆、外蒙古和东北地区设立了六个将军府辖区,在青海和西藏设立2个办事大臣。通过这些行政建制,清朝有效的管辖着辽阔的疆土。

清朝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我国历史上继元朝之后由少数民族(满族)建立的第二个全国大一统王朝。清朝时期,正值西方国家大规模对外扩张,当时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英国、法国在海上划分势力范围,俄罗斯和美国在陆地上疯狂扩张,世界主要国家的版图都是在近代形成,而当时中国所面临的国际形势是非常严峻的,所幸的是清朝通过一系列措施,在西方殖民势力入侵我国之前,巩固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效地管辖着1300多万平方公里的疆域,为中国疆域版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奠定了我们国家现在疆域版图的基础。

阅读数 3.6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