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会意字,读作sòng。甲骨文都是上下结构,有两种字形:上为人,下为木;上为宀[mián],下为木。金文承接甲骨文第二种字形。战国时期字形承接甲骨文的两种字形。篆文整齐化,隶变后,楷书写作宋。本义定居。

宋
许慎《说文解字》解释“宋,居也”是正确的。段玉裁对《说文解字》批注:“此义未见经传,名子者不以国,而鲁定公名宋,则必取其本义也。”鲁定公,姬姓,名宋,为春秋诸侯国鲁国君主之一,是鲁国第二十五任君主。他出生于西元前556年,比宋国建国晚了558年。所以说,段玉裁认为宋是来自鲁定公(姓姬,名宋),是错误的。
远古人最初能够建筑的房屋有两种:在北方,人们居住的是有屋顶的半地穴式房屋,以半坡遗址为代表;在南方,人们居住的是有屋顶的干栏式房屋,以河姆渡遗址为代表。
总体来说,宋字是远古人所建的半地穴式房屋的侧视剖面图。甲骨文第一种字形描绘的是无墙半地穴式房屋,后来发展成为甲骨文第二种字形所描绘的有墙半地穴式房屋。
由于宋字早早做了地名的专用字,因此其居住的本义也早早消失,并且不为后人所熟知。
西周初期,周公旦辅佐周成王平定三监之乱,遵循“兴灭国、继绝世”的传统,于西元前1114年封殷纣王的庶兄微子启于商朝旧都商丘,建立宋国,特准其用天子礼乐奉商朝宗祀。宋国地位特殊,被周天子尊为“三恪[kè](谨慎而恭敬)”之一。这里周王使用的宋字的本义,即安置商朝遗族,使之定居回他们的旧都商丘。这就是子姓宋国。
后来,宋多次被用于政权名称。420年,东晋的刘裕(西汉楚元王刘交之后,祖籍为春秋战国时期宋国的彭城)因功被晋恭帝封为宋王。次年,刘裕代晋称帝,改国号为宋,史称刘宋。自此,中国进入南北朝时期。623年,唐朝地方官辅公祏[shí]称帝,国号宋,次年被唐王朝派军剿灭。960年,赵匡胤代后周称帝,改国号为宋,建都开封,史称北宋。原因是赵匡胤称帝前在宋州(今河南省商丘市睢县)任归德军节度使,宋州成为宋朝的龙兴之地。1126年,金兵攻入开封,北宋亡。次年,宋高宗赵构在南京(今商丘)称帝后,迁都临安(今杭州),史称南宋。
另外,宋朝文化兴盛,印刷业有了巨大发展。南宋时期,在临安等地的印刷作坊里就出现了类似印刷体的字体(后世称之为仿宋体)。明朝时期,文人追捧宋刻本书籍,于是刻匠们加粗仿宋体的竖线和笔画的端点以抵抗刻版磨损,却依旧称之宋体。现代的所谓宋体基本上就是这样成型的。宋体字笔画有粗细变化,一般横细竖粗,末端有装饰部分(即“字脚”或“衬线”),点、撇、捺、钩等笔画有尖端,常用于书籍、杂志、报纸印刷的正文排版。
远古人把半地穴式房屋的侧视剖面图用符号记录下来,写作宋。掌握了建造这样的房屋的人,有可能把宋字作为自己氏族部落的图腾标识,且建立了方国宋国。以宋为氏的氏族部落,或许是希望子孙后代都有地方居住,安居乐业。
据文献记载,宋姓来源有:
1.出自子姓,以国名为氏。周成王时,周公旦平定殷侯武庚和三监叛乱之后,封纣王庶兄微子启于商朝发源地商丘,建立宋国,封为公爵,尊为“三恪”之一,以奉商祀。宋襄公时,曾为天下诸侯之盟主,春秋五霸之一。到秦昭襄王二十一年(西元前286年),齐国灭宋,子孙遂以国为氏。
2.出自姬姓,以祖名为氏。春秋时期,鲁定公,姓姬名宋。春秋时期,郑国公子宋(姬姓,郑灵公之子)想做国君,就杀了父亲郑灵公,但最后没有做成,被继位的郑襄公姬坚赦免。其子孙以先祖名为氏。
3、出自改姓。改自赵姓。出自宋太祖赵匡胤次子燕王赵德昭的后裔。另,南宋灭亡后,部分赵氏皇族改姓宋。韩姓改宋姓,为过继改姓。宋美龄的父亲原名韩教准,12岁时过继给婶母弟宋姓舅父,遂姓宋,改名宋嘉树。
4.出自少数民族。土家族、党项族、蒙古族、满族的族人中有宋氏。
诗曰:
宋字本义指定居,
专作地名失本义。
史上多国宋为号,
印刷出版用宋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