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教是印度人信仰的宗教。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不再为温饱发愁的时候,其精神方面的需求。
在很早以前,印度古人就开始了精神方面的探索,寻找生命的意义。这种探索一直持续了数千年,直到今天印度还有很多人在苦修,以获得精神上的解脱。
相比世界上的主流宗教,印度教更加古老,更加复杂。印度教没有先知(Prophet),没有明确的起始年代,也不是建立在某个具体的信条上的。
印度教是西方人给出的称谓,指的是一个地域性文化集合,是对印度这一地理范围内所有宗教、信仰、习俗、哲学的总称。简单说印度教是印度人信仰的宗教。
婆罗门教
从古至今印度有很多宗教,早在雅利安人入侵印度之前当时的原住民就有自己的宗教,希瓦大神(湿婆)据说就是那个时候产生的,后来被并入婆罗门教。
婆罗门教是雅利安人的宗教,在雅利安人入侵印度之前已经存在,崇尚“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婆罗门至上”,神袛多是自然现象之神,如雷电之神因陀罗(Indra)、火神阿耆尼(Agni)、风神伐由(Vayu)等等。
信仰吠陀、种姓制度和轮回学说也是婆罗门教的主要教义。
佛教产生
随着社会的发展,婆罗门教开始不得人心,于是就产生了反对派——佛教和耆那教。这两种宗教都滋生于婆罗门的文化土壤里,在挪用了婆罗门教的基础教义的同时,撇弃或改革了婆罗门教中不得人心的成分。比如佛教吸收了婆罗门教的轮回说,反对种姓制度,倡导众生平等,获得了婆罗门种姓以外三个种姓的支持。比如一生支持佛教的频婆娑罗王(Bimbisara)就是刹帝利种姓。
佛教的最高境界是“觉悟”,指的是悟出生死的真理,从而摆脱生死轮回的束缚。这实际上是印度古人一直在寻找的“解脱”境界,即使是21世纪的今天,印度还有很多苦修者在寻找最终的“解脱”。
不断演变
婆罗门教伴随着雅利安人在印度次大陆上的杀伐与兼并,不断扩大影响同时,为了安抚被征服的民族,也大量吸收了土著的信仰和文化,使得印度教越来越庞杂,印度教众神殿里的神灵也越来越多。比如象头神葛奈什(Ganesha)、室健陀(Skanda)等原来都是土著部落的神袛,后来被吸收进婆罗门教。
这时的婆罗门教有了很大变化,从最初的“祭祀万能”慢慢发展出哲学、史诗、神话等新的内容,神袛也从最初的自然神发展为以梵天、毗湿奴和希瓦为主的神仙体系。
宗教改革
公元7世纪,佛教开始走下坡路,婆罗门教自身开始改革,出现了著名的改革派哲学家商羯罗(Sir Sankara)、罗摩奴贾(Sri Ramanuja)等等。他们对婆罗门教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淡化了不得人心的种姓制度,倡导博爱,同时吸收了大量佛教以及其他宗教的教义,使得古老的婆罗门教焕发了时代的青春。
印度教
12世纪伊斯兰教在印度站稳脚跟,紧接着莫卧儿王朝统一了印度次大陆,伊斯兰成为受政府支持的主流宗教,婆罗门教受到打压,但是仍然顽强的存在着,而佛教却彻底退出了印度的历史舞台。
随着英国殖民统治的开始,“印度“作为一个国家的概念开始形成,而”印度教“作为一种宗教开始被西方人所认识和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