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洋务运动发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当时的清王朝面临着内忧外患的残酷局面。洋务派的一部分人在朝廷担当要职,他们经常同外国资本主义列强打交道,因此思想比较开明,能够很快的接受国外的一些先进知识和技术。19世纪60年代他们开始打着“自强”和“求富”的旗号,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模仿西方制造武器。值得一提的是,在朝廷官员曾国藩、左宗棠等人的带领下他们创建了很多大大小小的近代企业,譬如:安庆内军械所、湖北织布局等。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清王朝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962年,直隶总督、北洋通商大臣李鸿章创设洋炮局,他与曾国藩等人积极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当时的和硕恭亲王爱新觉罗·奕看到这一场景,认为清王朝懂得西方技术的人很是稀缺,决定专门派人员到国外学习。洋务派也组织人翻译了一系列西方书籍,供人们学习。这一举措既传播了先进的知识、打开了人们的视野,又直接促进了中国教育的发展,也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开端。
甲午中日战争后,洋务运动宣告失败。不可否认的是,洋务运动引起了人们价值观念的改变,使中国历朝历代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得到了很大的冲击。
洋务运动评价
关于洋务运动的评价有很多,褒奖的,贬低的,当然也有人同时看到了洋务运动的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对其作出了全面的评价,其中就包括很多名人对洋务运动的评价。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孙中山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孙中山对洋务运动的评价是比较全面的,当时正处在中日甲午战争前夕,他提出了《上李鸿章书》,在书中对洋务派的敢于冲破封建束缚,倡导洋务运动做出了激励的赞赏。他在书中写的一系列的言辞,都是对洋务运动冲破封建教条,打破传统的生产模式的赞扬。
当然,孙中山也批判了洋务运动的不足,就他的看法而言,洋务派虽然在效仿西方的器物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是终归还只是学到了皮毛,并没有看到西方真正强大的原因。在这一方面,他明确的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西方强大的原因并不在于船坚炮利,而是在于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想要通过学习西方来达到富强,则需要更深层次的学习西方的思想,推翻清政府的封建统治。当然他的这些言论并不是反对洋务运动,而是将自己对洋务运动的期望全面的展现了出来。
当然,名人对洋务运动的评价不仅仅是孙中山先生的评价,还有一位名人对洋务运动的评价持否定态度,这位名人就是施复亮,他认为洋务运动依旧是官僚经营大部分的军用企业,并不注重国内人才的培养,不过是形式上的学习,而这种学习对于实战并没有特别大的作用。
名人对洋务运动的评价有好有坏,这是因为他们看待洋务运动的角度不同。
洋务运动的局限性
洋务运动的时期确定和设立了许多的举措,这些行为也的确对当时的社会有所影响,但是到最后却依旧是失败了,不仅没有改变当时社会的现状,同时也并没有达到共同致富的目的。
洋务运动的局限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首先洋务运动的局限性体现在这些想要国家强大的官员们,在当时并没有意识到其实西方国家并不想要清朝强大起来。要知道当时是学习西方的科技等知识,对西方国家的依赖性还是非常强大的,虽然说这么做的出发点是好的,可是洋务派却没有想到过,既然这些国家想要侵犯清朝的利益,那么就绝不可能眼看着它强大起来。而西方国家同时还通过这个过程将手伸进了更多的利益当中,洋务运动的局限性让洋务派完全没有察觉到这个危险。
除此之外内部的矛盾也是洋务运动的局限性的一个方面。当时国内顽固派非常的抵触,而且反对态度十分的强烈,这些都是国家内部自己的缺陷,可是在这样的缺陷之下洋务派知识单纯的在各个方面有所动作,可是最根本的政权和制度却还是存在的,这样一来洋务运动的局限性更加大了。不管是铁路还是矿石,洋务派想要发展其实最大的敌人还是在内部之中,但是遗憾的是洋务派不但没有想办法改变这种状态,反而在一定程度上要依赖与此。可见洋务运动的局限性已经注定了这场运动的失败结局。
洋务运动的发生背景
洋务运动是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下出现的一场运动,所以洋务运动的背景就涉及到了两个方面——国内和国外。
首先来分析一下洋务运动的背景中的国内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后,清政府内部看到了自身的问题,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他们开始反思,开始结合先进的学者提出的一系列主张,如“师夷长技以制夷”等进行改进。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因为清政府用领土主权和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例来跟西方列强谈条件,同时农民战争进入低谷,所以国内出现了短暂的“稳定”局面。也就是常说的“中为和好”的“和局”。就李鸿章、曾国藩等执掌大权的洋务派人士而言,他们在“和局”期间,并没有放松对农民运动的警惕,甚至借助西方列强的侵略用以剿灭当时轰动一时的农民运动“太平天国”。 简单来说,国内的背景就是洋务派打着“自强”、“求富”的旗号,在国内环境“和局”的状况下,谋求中兴,并且打压太平天国。
洋务运动的国际背景是从十三世纪开始,西方资本主义开始萌芽,农业以及手工业者经过长期的劳动,积累经验,从而改进了生产工具。纺织业和冶金业等开始出现机器生产,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等级的分化。在新航路开辟以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等一系列的资产阶级的改革,推动了西方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在洋务运动发生时,西方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已经初步完成。世界局势开始向整体化迈进,属于守旧行列的中国则是被动的卷进了整体化的局势中。
洋务运动失败的标志介绍
洋务运动失败的标志其实是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的全军覆没。那么为什么北洋舰队的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呢?其实原因非常简单。洋务运动的目的就是自强和求富,在自强这一方面主要主要是依靠学习西方的器物来完成的,也就说说仿照西方的洋枪洋炮以及军队的构建来建立中国人自己的军队,其实也就是晚清政府的护卫队。
在这样的军队建设中,晚清统治者也建立了自己的水军,就是以北洋舰队为核心的三支水师。这三支水师在建立之后的战争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是只有仿照,没有创新的事物也就注定了它不会长久,尽管北洋、福建等三支水师以及陆上战队取得了很多的胜利,但是当真正面对的是不断升级的西方的坚船利炮时,他们的弊端就开始显现。北洋舰队在甲午战争中的失败,使得晚清政府损失惨重,不仅北洋舰队全军覆灭,而且政府再一次被迫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
洋务派对于洋务运动所开展的一系列的的活动都寄予了厚望,希望能够通过洋务运动来挽救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局面,但是显然是失败的。面对真正的坚船利炮,所谓的仿造版脆弱的不堪一击。在甲午战中,北洋舰队面对敌人顽抗的奋战,奈何武器太过劣质,所以最终全军覆没。希望没了,洋务运动也就失败了,所以甲午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一直被人们认为是洋务运动失败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