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春秋战国的分界,主流的有以下三种。
一是以左丘明的《春秋左氏传》记载的终年为春秋战国的分界线,也就是公元前468年。
二是以"三家分晋"这一事件作为春秋战国的分界线。以三家灭智(公元前453年)或三家分晋(公元前403年)为标志。
三是现在学者为了方便,一般将平王东迁至公元前476年划为春秋,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划为战国。
春秋与战国时期"礼"的地位不同
虽然提起春秋战国,我们常常会笼统的概括为"礼崩乐坏",但二者崩坏的程度其实是不同的。春秋时期,以周王室为天下共主的意识有所动摇,但尚未完全摧毁,两军交战,一定程度还遵循着合乎礼法的作战方式——双方都需列好阵势才可作战,不可对失败者赶尽杀绝,不可以杀老者和小孩。譬如最后因作战而死的宋襄公就是一例(当然这个人物如何本身存在争议,这里暂且不论)。
到了战国时期,双方交战讲究"兵不厌诈"、"出其不意",譬如鬼谷子的出现,《孙子兵法》的流传于世,就是很好的证明,这个时候"礼"基本已经破坏的很严重了,双方交战也不再点到为止,演变成"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大规模坑杀俘虏的情况也不少见。
春秋与战国时期所展现的社会风貌不尽相同
从经济方面来看,相较春秋时期,战国时新兴地主阶级势力更大,对经济的控制权逐渐从旧贵族转移到他们手中;从文化方面来看,相较春秋时期,战国时文化的"地区化"更加明显,譬如就出现了"东方齐系"、"东北燕系"、"南方楚系"、"北方晋系"、"西方秦系"这五大文字系统。
综上看来,将东周划分为春秋和战国,是有其必要性的。
透过春秋与战国时期的这些不同,我们也能感受到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潮流。可以说正是这一动乱的时代,才使周王室一些陈腐的东西被打破,社会出现积极革新的风气,新的思想与新的发展交叠出现,这无疑为古代中国走向更广阔的未来奠下坚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