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军旗趣闻

古人对熊、虎等猛兽有崇拜心理,在布上画熊和虎,祈求祥瑞护佑,这就成了旗。不仅如此,古人将一些特殊符号画在布条上,此为帜。在《墨子》中,两者合二为一,首见“旗帜”一词。在没有社交软件的古代,竖立在杆子上的旗帜,是体现等级、显示位置和通信联络的神器,受到了封建统治者的重视,在军队中广泛使用。

dao.jpg

旗帜除了表明身份和地位,还能标示位置。相传在黄帝时期,就用青、赤、白、黑、黄等五种颜色,代表东、南、西、北、中五个方向,因此称为“五方旗”。古代军队作战时,五方旗能够便于将领指挥军队,随时掌握战场动态。

三国时期,魏国在旗帜上分别用青龙、朱鸟、玄武、白虎、黄龙等图案,配上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队伍,起到沟通和联系的作用。直到宋代,将领“执五方旗以节进退。”就连在《水浒传》也能看到五方旗的影子。第一九回中:“敲金边,出五方旗,放大炮,掌号儹行营,各各摆阵出战。”还原了宋军作战状态,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梳理一下这些军旗,不难发现,它们是一个层级分明、上下协调、实时有效的作战体系。首先,体现了从上到下的国家机器。大纛旗代表皇帝,作为最高统治者,发出战争的指令。将军受命出征,牙旗所在之处,必是将军临阵之地。手持号旗的士兵积极应战,奋勇争先。其次,实时反映战场状态。五方旗将军队分成五部分,将军通过旗帜的变化,了解战场形式,调整作战部署,为战胜对手创造有利条件。

在战场上,军旗如此重要,夺旗自然成为一项重要的军功。

公元前204年,井陉之战初期,赵军占据人数和地形的优势。为巩固侧翼,韩信率数万汉军背水结阵,与二十万赵军在井陉对峙。二千汉军伏兵乘赵军轻敌出击之机,攻占赵军大营,“拔赵帜,立汉赤帜”。赵军发现大营被踹,心无斗志,全军覆没,“背水一战”由此而来。此战中,军旗的重要性体现得淋漓尽致。

对于个人而言,夺旗同样十分荣耀。公元前119年,西汉名将李广的小儿子李敢,跟随大将霍去病参加漠北之战。大军北征两千余里,翻越离侯山,强渡弓闾河,与匈奴左贤王部遭遇,两军激战。李敢不但斩首颇多,而且夺下了左贤王的战旗。战后,汉武帝表彰有功将士。李敢因夺旗有功,受爵关内侯,食邑两百户。李敢弥补了“李广难封”的遗憾,也算是对李广的安慰。

相对于兵器甲胄,古代军旗热度不高,粉丝不多。军旗没有兵器刚强锋利,也没有甲胄避锐护体,但它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民族尊严的代表,是军队灵魂的体现。在军队中,兵器甲胄是攻坚克难的硬件,军旗是使命必达的软件。装备和意志的结合,软硬兼施,才是打好仗、打赢仗的保证,如今,军队的武器早已更新换代,鸟枪换炮,可军旗的精神内核不但没有变化,反而发扬光大,激励着军队从胜利走向胜利。

阅读数 1.3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