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十二时辰》中的波斯王子景僧伊斯是何人?

唐代著名景教领袖之一,在唐肃宗、代宗和德宗三朝效力朝廷,亦为景教之柱石。他曾担任名将郭子仪的副使,在平定“安史之乱”中,战功卓著;而且他在社会慈善和宗教文化事业方面,亦有相当的贡献。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碑文中有一段话,记述了伊斯辅佐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的战功及其个人的善行:“大施主金紫光禄大夫同朔方节度副使、试殿中监、赐紫袈裟僧伊斯,和而好惠,闻道勤行;远自王舍之城,聿来中夏,术高三代,艺博十全,始效节于丹庭,乃策名于王帐。中书令、汾阳郡王郭公子仪,初总戎于朔方也,肃宗俾之从迈,虽见亲于卧内,不自异于行间;为公爪牙,作军耳目。能散禄赐,不积于家;献临恩之颇黎,布辞憩之金罽。或仍其旧寺,或重广法堂;崇饰廊宇,如翬斯飞;更效景门,依仁施利。每岁集四寺僧徒,虔事精供,备诸五旬,馁者来而饫之,寒者来而衣之,病者疗而起之,死者葬而安之;清节达姿,未闻斯美;白衣景士,今见其人。愿刻洪碑,以扬休烈。”

从这段记载和其它历史文献可推知伊斯之生平梗概。

《长安十二时辰》中的波斯王子景僧伊斯是何人?

景教碑碑文计1780个汉字。第一部分是“序”,第二部分是“颂”。序言开宗明义仅用450个字就扼要概述了景教的基本教义,其内容包涵了三位一体、创造世界、原罪、救恩、道成肉身、福音使命、新约圣经、教会和宗教生活等。然后解明“景教”名称之义及由来:“真常之道,妙而难名,功用昭彰,强称景教。”接着叙述了景教自太宗贞观九年(635年)到德宗建中二年(781年)140多年的历史;再后面则记述了伊斯辅佐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的战功及其个人的善行。最后的颂词是对上述景教历史的总结。整个内容文字简练,充分显示出景净的中国文学功底和深厚修养。

碑底叙利亚刻文中有关部分是左边的十三行,据穆尔《一五五○年前的中国基督教史》中译本第48页抄录如下:“希腊纪元1092年(公元781年),吐火罗(Tahuristan)巴尔赫城(Balkh)长老米利斯之子克姆丹(即长安)京都区主教耶质蒲吉(Yazdbozid)长老立此石碑。碑上所录是教主之法和诸长老向秦尼(即中国)诸帝所讲之道。乡主教耶质蒲吉之子亚当牧师僧灵宝”(按“僧灵宝”三字为汉文)。这段叙利亚刻文明言建立此碑的是Yazdbozid,而伊斯即Yazdbozid的汉语音译。汉文说他来自王舍之城,叙利亚文说他是吐火罗巴尔赫城(Balkh,又译缚喝罗)人,与唐代人的记述亦合,因为唐时就视缚喝罗城为小王舍城。碑文又指伊斯是“白衣景士”,可知他是一个白衣教士,属于世俗圣职人员,过世俗生活,或可称之为“在俗司铎”(Secular Priests)。他本人是司铎米利斯之子;而他自己亦有子,可见当日在中国之景教的在俗司铎,可有家室。

唐代宗继位后,亦为褒奖景教徒的战功而在圣诞节向景教寺赏赐天香及饮食。公元779年,唐代宗死,德宗李适即位。景教碑说他“惟新景命”,即对景教仍大力支持。到景教碑建立之时(781年),在三朝皇帝的恩宠之下,景教进入黄金时期,呈现出景教碑文所描述的”法流十道,寺满百城”之景象。

阅读数 1.2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