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郎织女故事形成的天文基础
在古人的世界观中,天上世界就是地上世界的反映和升华,地上的有特色的代表都会在天上有所体现。牛郎织女的故事可以说是古人对着天上的星星大开脑洞的结果,也是古代社会人情风貌的产物。

牛郎与织女,是中国古代天象中的拟人化形象,也是家喻户晓的爱情故事的主角。

二十八宿中,北方玄武七宿依次是:斗、牛、女、虚、危、室、壁。这里所说的“牛”和“女”是星宿名,不等同于牛郎星织女星牛宿称为“牵牛”,自《诗经》至《史记》都称“牵牛”。织女的说法始于《夏小正》,《诗经》、《月令》中沿用,《淮南子》称“须女”,《史记》有“婺女”“织女”两颗星。

在公元前4世纪上半叶的石申的《星经》观测时,二十八宿的体系已经确立,曾侯乙墓出土的漆器盒上已经有二十八宿所有的名称。《礼记·月令》中记载了二十四节气的当天日落后能看到星星时,二十八宿的哪颗星在中天。如《尚书·尧典》有记载“虚”中天时,定为秋分。就是说秋分当天日落后,能看到虚宿在中天。

牛宿是在《礼记·月令》中写的“季春之月,旦牵牛中。仲秋之月,昏牵牛中”的那颗星,因其星群组合如牛角而得名。古代中国天文星相家观天象,以紫微垣星象测帝王家事,以、牛两宿星象察民间事,认为斗、牛两宿间流星现则民间有丧,星象异则天数有变,《史记正义》就说牵牛“不明,(关梁)不通,天下牛疫死;移入汉中,天下乃乱。”

关于女宿,《礼记·月令》中记载“孟夏之月,旦婺女居中天”,其星群组合状如箕,亦似“女”字。《史记正义》说织女主果蓏丝帛珍宝。

牛郎星是牛宿中的河鼓,河鼓在牵牛星的北方,《尔雅》曰“河鼓谓之牵牛”。牵牛与织女本是星名,按《史记·天官书》的记载,“牵牛为牺牲。其北河鼓。河鼓大星,上将;左右,左右将。婺女,其北织女。织女,天女孙也。”

现在所说的牛郎织女是牛宿中的河鼓与织女两星,不同于牛宿与女宿。牛郎织女在现代天文学上称为天鹰座天琴座。天鹰座由三颗星组成,牛郎星是其中最亮的一颗,由于三颗星并成一线,民间称为扁担星,是牛郎用扁担挑着两个孩子的形象。三颗星变成了父子三人,有了人间家庭的味道,牛郎星东南有六颗牛宿星,人们看作是牛郎牵的牛。天琴座也有三颗,构成三角形,被人们想象为织女织布的梭子;织女星东方的四颗星构成四边形,被看作是织女的织布机。从农耕和牵牛星、纺织和织女星在星座体系中相结合,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代社会或其价值观的情况。

而作为星宿的女宿中,有“奚仲”四星。这星象征着造车的工匠,按《左传》的说法,这个人物是上古夏朝的车官长。《石氏星经》说“奚仲乃古代车正,夏有车正,名为奚仲。”于是围绕着车马,传说中的人物升到天上而被神化,和特定的技术结合起来的神化人物反映了中国古代人对技术的想法。

牛宿与女宿均是不显著的星宿,但可以彼此找到:由河鼓三星的南边一颗星起,通过中间大星,划一根直线,延长约六倍多些,就可以碰到一颗青白色的大星,它很美丽,越看越逗人喜爱,那就是织女星。而织女向牛郎作一假想的连线,并延长约一倍的距离,便可找到牛宿。女宿一位于牛宿二星之左。牛郎织女的传说也许最早是源自这种相互寻找的方法。

牛郎织女的传说有一个建构的过程,即这两颗星早就存在并且叫“牛”“女”二名,后人只是往上附会一些故事使之合理、动人,而不是这两颗星因牛郎织女的故事而得名。这也能体现顾颉刚提出的“层累地造成中国古史传说”,时代越往后传说故事的细节越清楚。

《诗经·小雅·大东》刚出现织女的说法是,“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这里的“维”是助词,强调天河就像镜子,但鉴而有光无影。“跂”是指织女由三星组成,鼎足成三角,并非踮起脚尖无为地眺望。“七襄”是“终一日历七辰”,一日移位七次,也就是逢七来复。郑玄说,“襄”是驾驭,后人浮想,也就将它理解为完成;“不成报章”,也就是“织不成花纹”。

紧接着说到牵牛:“睆彼牵牛,不以服箱”,“睆”是明亮的意思,“服箱”,“服”又是“驾”,古时驾车中间的马称“服”,“箱”是车厢。联系后面两句“东有启明,西有长庚。有救天毕,载施之行”,是面对满天星象,牵牛织女星座距云汉无涯,叹在天网下一切徒劳。一开始强调的是天河距离,但遥遥相对之貌,又实在是后来添油加醋的基础。

在古人的世界观中,天上世界就是地上世界的反映和升华,地上的有特色的代表都会在天上有所体现,比如地上有天子帝王,天上也有一套相应的体系,三垣就是例子。而牛郎织女的故事也是地上人们淳朴观念的反映。于是,人们仰望星空,寻找着一颗颗可以用来编故事的星星。终于,人们发现了被分隔的两星,再联想一下名字,展开了脑洞,就不断生成了现在我们熟知的牛郎织女的故事。

古代的人们企盼夫妻互敬互爱,和美恬静,充满田园情调的生活,便将牛郎星和织女星“人化”为农耕社会中的一分子,让他们生活在民众之中,并安排了幸福美满的家庭,塑造为劳动人民的代表。牛郎是朴实憨厚、勤勉真挚的劳动者形象,织女是仪容贞静、感情丰富的民间妇女形象。牛郎牧牛耕地,织女养蚕织布,正是古代传统社会男耕女织自然经济的面貌。

阅读数 1.8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