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第奇墓:凝聚精神世界的瞬间与永恒的姿态
在美第奇墓中,米开朗基罗将两位墓主人化身为艺术家心中的理想形象,并专注于表达能够凝聚人物精神世界的瞬间与永恒的姿态。

圣洛伦佐教堂穹顶

美第奇墓位于意大利佛罗伦萨城的圣洛伦佐教堂

1419年,乔万尼·迪·比奇·美第奇委托布鲁内莱斯基设计一座新的教堂以取代之前的一座老教堂,新教堂呈拉丁十字结构。

19世纪美第奇陵墓内部

1540年,科西莫一世为纪念其父委托巴乔·班迪内里雕塑了其父的雕像并立于教堂前。教堂正中是主祭坛,主祭坛前的地下便是美第奇家族首位领袖科西莫·德·美第奇的墓葬。

《圣劳伦斯的殉道》

主祭坛的屋顶是一副大型壁画圣劳伦斯的殉道,其作者是科西莫一世的御用画师,著名的矫饰主义画家布隆奇诺

主祭坛前方是讲经坛,也就是多纳泰罗1460年开始制作的最后一件大作——青铜布道台,主祭坛的左侧为1421年布鲁内莱斯基设计的老圣器室(The Sagrestia Vecchia),老圣器室的中央是美第奇家族创始人乔万尼·迪·比奇·夫妻的墓葬。

老圣器室

与老圣器室对称的位置,也就是主祭坛的右侧,是由米开朗基罗于1510年设计并有四位美第奇家族成员安葬于此的新圣器室

在新圣器室内,米开朗基罗为美第奇家族的两位重要人物:内穆尔公爵朱利亚诺·德·美第奇和乌尔比诺公爵洛伦佐·德·美第奇设计了陵墓雕塑。

15世纪以前,墓葬石雕的传统是将墓主人雕刻成临终时躺在棺床上的模样,周围雕以浮雕或圣母与天使环绕的图案。

米开朗基罗晚期摈弃了这种手法,他一改中世纪任务雕塑的技法,将两位墓主人化身为艺术家心中的理想形象,并专注于表达能够凝聚人物精神世界的瞬间与永恒的姿态。

这两座墓主人雕塑中,朱利亚诺·美第奇是一位俊秀的青年武士,他两腿微微前伸,手执权杖放于双膝之上,身披精致的盔甲,头朝向左侧,浑身肌肉饱满有力。神色刚毅,两眼微垂,似乎在向不远处凝视,俨然一副古罗马勇士的样子。

《夜》(左)朱利亚诺·德·梅第奇《昼》(右)

洛伦佐·美第奇则头戴兜鍪(古代战士戴的头盔),两腿交叉。右手以手背支在腿上,左手托着下颌,手指抚弄下唇,仿佛一位正在思考问题的哲学家。

这两尊雕像一武一文,潇洒风流,造型极为优美。尤其是洛伦佐·美第奇,由于他面部前额的头发与米开朗基罗另一件雕塑《大卫》的头发非常相似,人们戏称他为“小卫”

“小卫”

在两位墓主人雕像的下方,有一组被后世称为《晨》、《暮》、《昼》、《夜》的人物雕塑,它们体现了艺术家匠心独具的另一面。罗曼·罗兰在《米开朗基罗传》中,称这组台座上的雕像“仿佛是两座主像的注释”

米开朗基罗以雕塑形式描绘出《圣经》的第一个故事,也即是划分光明与黑暗的永恒主题。《晨》、《暮》、《昼》、《夜》分别由两组男女裸体人物雕塑组成,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个体命运的浮沉变迁。洛伦佐雕像下右边的女像是《晨》左侧的男像是《暮》。朱利亚诺雕像脚下男像为《昼》,女像为《夜》。

《美第奇的圣母子》

新圣器室内还有三尊雕像,其中位于中间座为米开朗基罗的另一作品《美第奇的圣母子》(Medici Madonna),在这三尊雕塑下方的地下,是伟大的洛伦佐及其胞弟朱利亚诺的墓葬。

新圣器室和王子小堂并称做美第奇小堂(Cappelle Medici)王子小堂(Cappelle dei Principi,Chapel of the Prince)于1604年由费迪南德一世(Ferdinand Ⅰ)委托建筑师Matteo Nigetti建造,其特色为壮观豪华德大理石装饰,这里是托斯卡纳大公科西莫一世及之后德几位大公的墓葬所在。其石棺只是装饰性的,里面并没有遗骸,并且六个壁龛中也仅有两个完成了雕像。

美第奇小堂内部

阅读数 1.8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