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昼》《夜》《晨》《昏》:一日四时,人生四相,时间流逝与命运浮沉
《昼》《夜》《晨》《昏》的创作时间从1520年持续至1534年,断断续续的施工长达15年之久,作品是米开朗基罗艺术生涯中重要的转折点,成为他创作盛期最后阶段的作品。

米开朗基罗的作品带有戏剧般的效果、磅礴的气势和人类的悲壮,代表了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人文精神。他的才智是如此杰出,以至于在他活着的时候,人们就尊称他为“神”。

——蒋勋

圣洛伦佐教堂外景

1519年,44岁的米开朗基罗重回佛罗伦萨,教皇利奥十世委任他为美第奇家族的圣洛伦佐墓创作雕像,工程一直持续至1534年,此时的米开朗基罗已年近六旬。

新圣器室内景

圣洛伦佐教堂(Basilica di San Lorenzo)是佛罗伦萨最大的教堂建筑之一,也是美第奇家族的礼拜堂。教堂由不同时代、不同建筑样式的空间组成:布鲁内莱斯基建造的旧圣器室,米开朗基罗建造的新圣器室(The New Sacristy),以及17世纪的君主礼拜堂。

这是米开朗基罗的第一件建筑作品,他在新圣器室为美第奇的家族墓设计了六组雕塑群像,每组以一座墓主坐像与两座人像组成,构成稳固的三角形,分别冠以昼夜、晨昏、四季、时刻等主题,同时在地面呈现出江河——以永恒循环的自然纪念不朽的死亡

米开朗基罗想要以雕塑的形式,描绘出了《圣经》的第一个故事,也即是划分光明与黑暗的永恒主题。

然而,来自罗马的召唤使得他最终仅完成两组——洛伦佐·美第奇像及雕像下方的《晨》与《昏》;朱利亚诺·美第奇像与雕像下方的《夜》与《昼》。

两组雕塑的创作时间从1520年持续至1534年,断断续续的施工长达15年之久,作品是米开朗基罗艺术生涯中重要的转折点,成为他创作盛期最后阶段的作品。

《昼》《夜》《晨》《昏》与主雕像

罗曼·罗兰在《米开朗基罗传》中,称这组台座上的雕像“仿佛是两座主像的注释”。雕刻完成的代表《昼》《夜》《晨》《昏》的四个人物形象具有强烈的不稳定感,他们辗转反侧,为世事所扰,显得忧心忡忡。

《昼》

《昼》是一个未完成的男性人体雕像,他有着强健的肌肉,伟岸有力身材。他好像刚刚从睡梦中惊醒,右手在背后支撑着身体,眼睛圆睁着,正越过自己的肩头向前方凝视着。男子将半边脸掩藏在发达肌肉的臂膀后,似乎显示了逃避、怯懦的性格。

《夜》

《夜》被视为四尊雕像中最富诗意而又蕴藏丰富内涵的作品。一个青年女子蜷着胳膊,右手抱头,斜倚在坐台上安眠,睡姿漂亮优雅。她的脸上毫无表情,又带着几分安详,正恬然地进入梦乡。女子脚下的猫头鹰象征着黑暗的降临,女子枕后则是象征恶梦缠身的人物内心与惶恐不安的世界。

雕塑的女子睡姿其实并不自然,她整个裸露的身体呈现出一种被迫扭曲的状态,左脚前伸的大脚趾与其他脚趾紧张地分开。她似乎已经精疲力尽,只有在梦境中才能得到安宁。

《昏》

《昏》被表现成一个强壮的中年男子,他看起来欲睡却未能入眠。男子松弛的肌肉无力地下垂着,上了年纪的脸上沉浸在平静的反醒中,或许是由于苦闷而在发呆。

《晨》

《晨》的形象是处女的化身,她斜靠在台座上,右手撑起上身,左手弯曲伸向扭转的脖子。她的右腿慵懒地伸着,左腿自然地抬起,她微微张着嘴,似乎还处于欲醒未醒的朦胧神态。雕像将女性的身体塑得丰满、健壮,具有刚柔兼备的美感,富有弹性的肌体虽然处于睡态,却蕴含勃勃生机,她是静、美和力的交响。

《昏》中的男子头像

代表《昼》《夜》《晨》《昏》四个人物的形象都被赋予了特殊的寓意。有研究者认为,四座雕像分别象征四位哲学家。

也有人认为四件雕塑作品脱胎于古代河神,既象征一日光阴的流逝,也代表着受时辰支配的万物生与死的命运。

《夜》的人物头部

尤其是《夜》,米开朗基罗以此作为主题作诗:

睡眠是甜蜜的,成为顽石更是幸福。

只要世上还有罪恶与耻辱的时候,

不见不闻,无知无觉,才是我最大的快乐;

因此,不要惊醒我啊!

讲话轻些吧!

《晨》的女子头像

阅读数 5.7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