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喝牛奶不舒服是因为缺少乳糖酶,而成年人缺乏乳糖酶在世界范围内其实是一件正常的事。奶中含有较多的钙,对无法通过其他渠道获取钙的人群来说,会养成食用奶制品的习惯,因此他们的基因会选择能遗传高乳糖酶含量。
20世纪30年代在美国爆发的经济危机中,曾出现这样的场景,资本家宁愿把牛奶倒掉也不愿减价销售给穷人。这说明美国人民挺喜欢喝奶,并且牛奶产量也挺高的。
于是,当世界呼吁美国在二战后援助那些不发达国家的时候,美国人很自然地选择了牛奶作为反饥饿战争的有力武器。在1955—1975年间,诸多政府部门开始把数以百万计的奶制品运送到各贫穷国家。然而,美国人真心真意送去的援助,在非洲、拉丁美洲、大洋洲和其他贫困地区却遭到了流言——喝了美国牛奶的人都生病了。
如巴西人民反映,这种奶使他们肚子胀、胃绞痛,甚至拉肚子。平心而论,巴西人在得到美国援助之前对奶并没有什么偏见,巴西人的传统主要来自欧洲,巴西人对喝奶的观念并无恶意。不过,从基因上说,巴西人基本上是非洲人和美洲印第安人同欧洲移民混血的后裔,而许多非洲人根本没有喝奶的传统,同样美洲印第安人则在欧洲人及他们的家养动物到达美洲之前也根本不知道喝奶这一回事。
于此同时,美国的医生开始研究,为什么黑人和美洲印第安人即使喝少量的奶也会出现肠胃不适的症状。1965年,约翰·霍普斯金医学院的研究小组发现,那些自诉因喝奶而引起肠道不适的人种,有相当一部分是因为不能消化奶中的乳糖。乳糖从化学结构上看是一种多糖或复合糖,几乎所有哺乳动物的奶中都包含乳糖。乳糖分子过于复杂,所以难以通过小肠壁,所以只有将其分解为单糖,尤其是葡萄糖,才能被吸收到血液中,成为热量的一种来源。从乳糖到纯糖的转化取决于一种乳糖酶。研究组发现,大约75%的黑人缺乏这种酶,而美国白人中仅有20%缺少这种酶素。

对喝不了的人,都等于零
缺乏乳糖酶的后果就是这个人无法消化吸收奶中所含的乳糖,如果严重缺乏,乳糖就会堆积在大肠中,发酵并产生气体,肠体因充水而肿胀,不能吸收的乳糖随着拉稀排出体外。这就很符合巴西人反映的症状。
发现了乳糖酶的存在,研究者们还想弄明白这些不能消化乳糖的人口的分布情况,因为他们起初认为,乳糖酶不足是种病,得治。但随着研究的深入,他们发现,成年人中,乳糖酶不足才是正常状态,而作为成年人,乳糖酶充足才是异类。
现在可以清楚认识到,异端乳糖吸收者的最大聚居地位于欧洲阿尔卑斯山以北,95%的荷兰人、丹麦人和其他斯堪的纳维亚人都拥有充足的乳糖酶。而阿尔卑斯山以南,乳糖酶含量高的人也占了大多数。除了欧洲,印度北部也有大量含有较多乳糖酶的人口。还有些高乳糖酶的人分布在一些孤立的环状地区。
哺乳动物在在幼年时期都会食用母乳,人也不例外,所以幼年期的哺乳动物体内都会有充足的乳糖酶。但因为少年期和成年期的哺乳动物会长大到母亲无法通过母乳供应他所有营养需求,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就必须寻找新的营养来源。而如果这一时期离开了母乳,在新的营养来源中如果没有奶类,就没有必要再去生产乳糖酶了。
正是由于这个缘故,在能产奶的反刍动物被驯化前,自然选择没有偏爱那些在婴儿期之后还能产生乳糖酶的人们。于是,为把乳糖酶充足期延长到成年的遗传因子出现的概率就降低了。
只是在约一万年前,人类驯化了牛羊等能够产奶的动物,自然选择才开始再次在某些拥有产奶动物的人群中偏爱那些能把乳糖酶充足期延长至成年的人类基因。所以今天,每一个含有成年期较高乳糖酶含量的人群都曾有过一种或多种驯化动物食用奶类的长期历史。并且这种食奶的数量在食物总消费中所占比例越高,使那种遗传因子传播的频率也越高。

这是自然选择与人类驯化动物之间的平衡,在世界上不同地区,对动物的驯化和饮食结构的差异,也会影响着人类自身的进化因素。那些没有驯化牛羊等产奶动物的地区,如非洲和拉丁美洲,就长期没有在成年后食用奶类的习惯,在一代又一代的自然选择下,成年后体内乳糖酶就保持一个低水平。当突然让他们在成年后喝奶,就会出现乳糖酶不能适应的情况。
在中国也有着这些相似情况,古代北方的游牧民族驯化了牛羊,过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奶类食物是他们的主要食物,所以可见现在中国内的奶类消费大头还是这些曾经以牛羊为主要生计的地区,这些地区的人们食用奶制品相对来说比其他地区的人更多,出现不良反应的情况也更少。

从国内奶制品产业所在地可见一斑
那么还涉及一个问题,为什么非得喝奶?世界上也存在一些地区的人们只有在幼儿期食用母乳,之后就很少食用奶制品。他们并不会因为喝不喝奶而营养不良,因为奶中并不存在在其他动植物类食品中找不到的营养素,唯一的不同只是奶类中的钙含量比较高。
钙对人体发育的重要性体现在骨骼生长方面。缺钙的后果很不好,小时候缺钙会患佝偻病,成年缺钙容易骨质疏松,所以人们确实需要摄入充足的钙。
通过食用深绿色多叶蔬菜中也可以获取适当的钙,但如果我们再反过头去看今天那些现在含有较多乳糖酶的人群所处的地区,会发现他们生活的地理环境其实并不适合种植大量的蔬菜,也就是说他们没法通过蔬菜来补给所需的钙。但这些环境下能养活牛羊等产奶动物,他们就将目光转移到奶制品上。
因此总结起来,我们可以看到,世界范围内那些乳糖酶不足的人群中,从来都没有机会养成饮奶的习惯,这只是因为他们和他们的祖先不曾驯养,甚至没有见过产奶的家畜,因此在文化上对牛奶其实是一种中性的态度。
在这个问题上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因素是人在进化过程中的自然选择的结果。在数千数万年前人们对分散在各地的物种和人体所需的营养的获取是比较单一的,地理条件的差异,物种生存、驯化的不同,饮食结构的差别,都造成了人们自身对他所生活地区的一种“适应性”。
而当今人类全球化的生活环境越来越突出,人们可以不必拘泥于自己所处地区的物产,但也需要注意对一些舶来品的“水土不服”,因为这可能是祖先留下的基因的问题。喝不了牛奶,喝奶茶试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