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完美的男人体:米开朗基罗《大卫》
米开朗基罗的《大卫》,开创了其后300多年裸体艺术的先河。对他而言,人体是通往精神世界的媒介,机智、有活力的动作是神性力量的表现。

它(大卫)超越了任何古代或者现代作品,那些珍藏在罗马的珍宝都无法与之媲美。

——瓦萨里(艺术史家)

从石头中解放出“生命的迹象”。杰出的艺术家即便构想,亦于大理石块中深含蕴藏,唯有顺从于智识的手,才能将其释放。

——米开朗基罗

《大卫》(头部)

大卫是圣经中的少年英雄,为保护以色列人,杀死了巨人哥利亚,很多艺术家都曾以此为题材创作。

1504年,佛罗伦萨执政官索德里尼,邀请好友米开朗基罗从罗马回到佛罗伦萨,委托他创作一座雕像。作品一完成,就引发整个佛罗伦萨的轰动。

米开朗基罗的老师的老师多纳泰罗、达芬奇的老师维罗奇奥,都曾塑造过大卫雕像,他们都将大卫塑造成牧童少年的形象。

多纳泰罗创作于1440年的《大卫》尤为出名,被公认为文艺复兴第一件真人大小的裸体雕像。

米开朗基罗、维罗奇奥与多纳泰罗的《大卫》

通过不断思考修改,米开朗基罗决定,重点表现大卫迎战前自信的精神状态——力量即将迸发的瞬间。他先后花了四年时间,完成这座著名的雕像。

大卫表情刚毅,目光炯炯有神,头部微低,侧目怒视前方,体态和姿势,表现了大卫即将投入战斗那一刹那的紧张神情。

《大卫》头部

《大卫》展现了这位备战中的健壮的青年形象,他肌肉发达,身体遒劲有力,体格匀称,充满自信。他已摆好姿势,蓄积了随时喷薄而出的力量。

《大卫》左手握着投石器

《大卫》被视为西方美术史上最优秀的男性人体雕像之一。其细节处理的非常丰富,他的右手青筋凸起,左手握着投石器,目光自信的望着前方,准备迎战巨人哥利亚。

自然垂下的右手

雕塑《大卫》的大理石,曾被一位笨拙的雕塑家在30多年前用过,之后被弃置多年,才遇到了米开朗基罗。

由于大理石先天已被破坏,米开朗基罗不得不采取单腿承重的。也有研究者认为,米开朗基罗采用这一技巧难度极高的姿势,呈现大卫的英姿,就是为了展示其与众不同的非凡技艺。

《大卫》是在圣母百花大教堂后院完成,通过四十多个工人,才把它搬运到领主广场,短短的一段路,当时花了四天时间。

领主广场的复刻版《大卫》

这座高2.5米的《大卫》,在领主广场放置了300多年后,1873年被当地政府搬进了佛罗伦萨美术学院。

佛罗伦萨共有三座《大卫》雕像,除了美术学院的原版和领主广场的复刻版,在米开朗基罗广场,还矗立着一座青铜版大卫。大卫站在城市最高处的广场上,俯瞰佛罗伦萨,俨然是这座古城的卫士。

《大卫》眼部

米开朗基罗总结古典观念,又突破古典观念。在《大卫》的身体中,流淌着浪漫的、冲动的、年轻的、有正义感的激情。

在作品中,米开朗基罗专注于每一个重要的结合点、交界线,并在上面加上热情的“笔触”。他表现的肌肉是流动的、连续的,在每一个点上都要体现人体的动感。

《大卫》的站姿与腿部

瓦萨里表示:《大卫》的整个形态超凡脱俗,肢体与躯干的线条完美连接,腿部的线条轮廓尤为精美,从来没有一个雕像的姿态如此优美。在他看来,即便只是草图,仍旧是“全世界的素描学校”。

米开朗基罗通过他对肌肉的表现,使之成为一种能够传达感情和精神力量的载体。

米开朗基罗通过《大卫》,开创了其后300多年裸体艺术的先河。对他而言,人体是通往精神世界的媒介,这些人体机智、有活力的动作,是神性力量的表现。

《大卫》侧面像

关于《大卫》

米开朗基罗的成名作;

《大卫》头部,仍是学习雕塑、绘画的临摹素材;

佛罗伦萨共有三座《大卫》雕像;

《大卫》的整个形态超凡脱俗;

人物姿态与神情表现出即将投入战斗的那一刹那;

开创了其后裸体艺术的先河。

阅读数 10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