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不过时的自我修养
一本上了年纪的书,“子乎者也”读起来拗口,“陈腐、老旧、余毒”在心里徘徊。在即将2020年的今天,这么想的人的成见已成了一座大山。所以有必要努力努力,搬动它。

提到《论语》,很多人开始发怵。

一本上了年纪的书,“子乎者也”读起来拗口,“陈腐、老旧、余毒”在心里徘徊。在即将2020年的今天,这么想的人的成见已成了一座大山。所以有必要努力努力,搬动它。

打破成见的第一步,先认识这本书。

简单点说,《论语》主要是记录孔子、同时载入其若干弟子的言语行事的书,首创了语录体。在南宋时,理学家朱熹将其列入“四书”。书中宣扬仁义、礼治、中庸和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

但若这么讲,仿佛又是老生常谈。毕竟被冠以圣贤书的名头久了,就算再撕标签,《论语》也扔不掉高冷、古旧的形象。但既是“言语行事”,不如以平常心观之,将《论语》当作《孔子和他的弟子的生活日记》来看。毕竟孔子本人也说了:认清一个人,要“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你会有新的发现。

《论语》教你如何学习

学习?给一个3岁起上补习班的人谈学习是不是有点过分?

那《论语》的学习是什么呢:今天努力了吗(发愤忘食,乐以忘忧)?思考了吗(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复习了吗(传不习乎)?改正了吗(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快乐吗(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满足吗(默而识之,学而不厌)?学得多吗(博学于文)?

灵魂七连问后,有没有想起点什么。

它像不像父母日日念叨的“上课认真听讲、多学点”,老师挂在嘴边的“课后要多复习、多想,不懂就问”。我们都听烦的话,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跟他弟子已经践行。三省吾身的曾子、深居陋巷的颜回、绘事后礼的子夏、切磋琢磨的子贡......都是学习路上的大师兄。你视学习为拦路虎,他们甘之如饴。同一个道理,有人学成了神、有人学成了渣。不过在孔子看来,热爱学习起码对了。

两千年的学习准绳,放到现在同样适用。况且学习还能治六种“病”:愚(受人愚弄)、荡(不受约束)、贼(自我伤害)、绞(尖酸刻薄)、乱(闯祸捣乱)、狂(胆大妄为)。比起“为什么品学兼优就是好学生”的回答来,这好像更具说服力。“朝闻道,夕死可矣”这句话从小到大听了不止七遍。有没有想过学到什么程度,才能发出这样的感慨。没想过也没关系,跟着《论语》,你能明白。

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现在提倡终身学习,孔子也起了个好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孔子杏坛讲学图轴

《论语》教你做人要有原则

孔子55岁周游列国,困于陈、蔡,绝粮七日,被人嘲以丧家犬,仍不忘践行他的原则——仁、礼。

《论语》讲“仁”109次。什么是仁?其核心两个字:忠、恕(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即是忠诚尽心,“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是宽容博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做到忠恕,离仁不远。如果做不到忠恕,孔子给了底线:刚强、坚毅、朴实、话少(刚毅、木讷,近仁),还说了流传至今的名句“巧言令色,鲜矣仁”。

仁是大事,大到需要在天下推行“恭、宽、信、敏、惠”,需要“爱人”(樊迟问仁。子曰:“爱人。”);也很小,小到只需要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孔子想做成大事,各诸侯国没有答应,当时的时代也没有答应。你想想都被时代拒绝,换个人,估计早放弃了。孔子没有,反而将“仁”进行到底(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于是史上辞职次数最多的“打工仔”闪亮登场。“老板”有丝毫不仁,二话不说,辞了老板!除了对“老板”严格,仁的原则对弟子同样适用。弟子有出息,老师高兴。这属人之常情。然而哪怕别人眼中的弟子做到了“仁”,在孔子眼中算不得仁。三千弟子,孔子满意的没几个。

“礼”,包括“礼乐”,《论语》共讲了75次。同“仁”一样,“礼”也可以从小处看。做到博文约礼就行;往大了说,就是以礼治国(“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孔子的礼,不重形式,重本质(“人而不仁,如礼何?”“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尔爱其羊,我爱其礼。”)。我们挂在嘴边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其实是孔子所说“克己复礼”的开始。是不是头一次觉得原来跟孔子的“礼”离这么近?

孔子的礼哪怕被人误解,也要贯彻落实(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与大众相背,也会坚持(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以礼为准绳选拔人才(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以礼为德行的缰绳(恭敬而无礼则徒劳,谨慎而无礼则胆怯,勇猛而无礼则闯祸,直率而无礼则尖刻)。讲礼,我们可以谈谈;不讲礼,你谁啊。

而正如我们所知,孔子离世前都未见“仁、礼”发扬光大。但这两个字他坚持了一辈子,更是一根筋走到底,越挫越勇。讲原则到这份上,搁到当下估计也没几个人能做到。

《论语》过时了吗?

至少学习的事情没有过时。可能仁、礼需要重新探讨,但落到为人处世上,孔子的言行像一座高山,你可以选择拒绝攀登,但不能忽视。《论语》的魅力也在于此。

阅读数 7.4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