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圣母与基督处于生死分离之际,她试图将一只手放在圣子头上,这是上帝之手。蓬托尔莫将这种内心活动本能的控制,超脱世俗的背景,使其成为精神价值的庇护所。
圣母与基督处于生死分离之际,她试图将一只手放在圣子头上,这是上帝之手。蓬托尔莫将这种内心活动本能的控制,超脱世俗的背景,使其成为精神价值的庇护所。

蓬托尔莫《基督下十字架》
木板油画 313 × 192cm 约1524-1526年
圣费利西塔大教堂
蓬托尔莫的作品《基督下十字架》(即《基督下葬》)被视为“矫饰主义”发展的核心之作,画作表现文艺复兴晚期矫饰主义过度修饰、神经质的特征。
据说蓬托尔莫在接收到教堂委托后,闭关在工作室,耗时三年才完成此作。有研究表明,蓬托尔莫是一位孤僻敏感的社交恐惧症患者,他厌恶死亡、葬礼、尸体这样的题材,最终创作了这样一幅“绝美”的基督下十字架。

《基督下十字架》中被托举着的基督
在作品中,虽然表达的“基督下架”这一主题十分神圣,但画面颇具戏剧性,但蓬托尔莫对人物的描绘却饱含情感。画中已去世的基督,双眼紧闭,面色发白。
画中其余11个人物,他们衣着与长相看起来似乎都一样,除了画中的耶稣和用肩支撑着他的人物外,其余9位人物看起来都是女性,且都穿着相似的衣服。

《基督下十字架》中的圣母
再看画中人物的神情,每个人的脸上都带有一种焦虑感或紧张感,脆弱感、失落感主宰着画面,那些四肢修长、充满古典美的人体与他们焦渴、困惑的表情形成鲜明的对比,越发让人心生哀怜。显然,《基督下十字架》并不注重对事物的自然主义描绘,它注重的是这个题材的情感效果。
在这件作品中,人物布满了整个画面,比例被明显拉长,且蓬托尔莫刻意压缩了画面的透视深度。蓬托尔莫以一种脱离文艺复兴稳定感和自然主义的变异笔法完成此作。

基督的身体被托举着
不可否认的是,蓬托尔莫的画作在色彩和设计上总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画面整体泛着奇异的冷光,显得清澈明亮,好像不属于尘世,这样的处理方式,既是为了弥补教堂光线的不足,也显示出作品情感的力度。画中人物身着不自然的亮丽服装,让观者看着更为虚幻。

面带哀伤的信徒
虽然蓬托尔莫的早期作品遵循文艺复兴的传统绘画风格:平衡与精巧,佛罗伦萨艺术家强调的线性人物和雕塑人物的主旨在他作品中也得以展现。
然而,在其后期的画作中,扭曲的人物组成与奇异神秘的身体结构,画中人物仿佛不受引力牵制,浮动在一个不确定的环境中,这种样式主义不再表现出和谐与理性的绘画风格,使观赏者产生幻觉的艺术效果。

出现在画面右上角的画家本人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