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盛国:唐朝渤海国简介

从“靺鞨”到“渤海”

渤海国疆域西起吉林省扶余、农安、辽宁省铁岭、新宾一带,北至黑龙江省松花江下游,南至新罗(今朝鲜),东至日本海。渤海国领域占据了现今吉林省的绝大部分,黑龙江省的大部分,辽宁省的一部分,朝鲜半岛北部近 5 个道、俄罗斯沿海州等广大地区,幅员 5000 里。

渤海国地理位置在唐代时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辖设有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一百三十余县,历经 229 年,传 15 世,人口 300 万左右,史称“海东盛国”。

渤海国所辖区域是我国满族族系发展的重要地区,公元 698 年,渤海国初建时为靺鞨国,为满族先祖粟靺鞨所建,后被唐王朝册封渤海国。“靺鞨”是山野密林之意,“粟末靺鞨”即生活在松花江流域的靺鞨人,居住在黑龙江流域的被称为黑水靺鞨。靺鞨人是“白山黑水”间的肃慎、挹娄、勿吉的后裔。

公元 696 年,在今辽宁营州爆发了契丹和唐王朝的战争。唐朝皇帝武则天为了平息战乱,瓦解契丹,封粟末靺鞨的首领乞乞仲象为“震国公”,希望粟靺鞨助唐灭契丹,然而乞乞仲象拒绝受命。唐军举兵追杀,乞乞仲象死后,其子大祚荣率部大败唐军于天门岭(今辽宁阜新县北境努鲁儿虎山八楼子一带)后,回到故地长白山以北,今牡丹江上游的吉林敦化。

大祚荣于武则天圣历元年(公元 698 年)建立靺鞨国,自封震国王,其都城设在今吉林省敦化市敖东城,史称“渤海旧国”。公元 705 年,即大祚荣八年,武则天病危,中宗李显复位,大祚荣借机接受唐朝“招慰”,并派儿子大门艺作为人质入侍唐廷。从此,靺鞨国成为唐王朝管辖下的地方政权。

公元 713 年,唐玄宗继位,派使臣到靺鞨国册封大祚荣为左骁卫员外大将军、渤海郡王,封其所统地区为忽汗州,加授大祚荣“忽汗州都督”。至此,渤海国疆域“始去靺鞨号,专称渤海”。

渤海国历经盛世兴衰

大祚荣是粟末靺鞨杰出的政治家,渤海国经他 22 年的精心治理,国力渐强,疆域已扩展到今长白山、牡丹江、松花江上游地区及鸭绿江、图们江、绥芬河等流域。

唐开元七年(公元 719 年)三月,大祚荣病故,唐朝派吴思谦摄鸿胪卿持充使吊祭,册封其子大武艺袭父爵,继任渤海郡王。其在位 19 年,疆域进一步扩大,北到乌苏里江上中游地区,南扩至朝鲜半岛大同江。当时渤海已是大国并管辖着一些小国和部族,从此奠定了渤海国疆域的坚实基础。

公元 737 年,二世王大武艺之子大钦茂继王位。大钦茂于公元 744 年基本完成了粟末靺鞨各部的统一。为适应东北部疆域的不断扩大和统治,于公元 756 年将王都迁至上京龙泉府,即今宁安市渤海镇。

大钦茂致力于经济发展,他引进汉唐农业技术,使渤海社会由原始的渔猎经济逐渐转变到以农耕为主的农业经济上来,商业贸易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公元 762 年,唐廷晋封大钦茂为“渤海国王”,从此渤海正式成为唐朝的一个藩属国。

大钦茂继王位第二年就派人赴唐都长安抄写《唐礼》、《三国》、《晋书》、《汉书》等文化典籍,并派留学生到长安学习,还引进了中原地区的文学、艺术、佛教、风俗,在他统治时期逐渐形成了独具风格的渤海文化。他在位 57 年,是渤海 15 位国王中在位时间最长的,直到公元 793 年去世。

之后 25 年中,渤海国分别有大元义、大华玙、大嵩璘、大元瑜、大言义、大明忠 6 位国王相继继承王位,王权的频繁更替使渤海局势动荡,经济发展停滞。直到公元 818 年,唐朝册封大仁秀为渤海国忽汗都督、渤海国王。大仁秀不断扩展境宇,加强中央集权,将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管理权集中,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他效仿大钦茂以文治国的方略,频繁派使节、留学生及僧侣赴唐学习,继续加强同唐王朝的经贸往来,渐渐扭转了渤海国的几代衰落,从此,渤海又迎来了鼎盛时期的繁荣。

农业方面,渤海国有著名的“栅城之豉”(大豆)和“卢城之稻”,渤海镇附近的“牛场”村还发现了渤海时期的水渠干道、分水堤和退水沟遗址。在手工业方面,当时的人们已掌握了选矿、采掘、冶炼、锻铸等技术,与唐朝每年的贸易输出主要有虎、豹、貂皮、马、海东青、人参、玛瑙制品等。交换回来的商品主要有帛、绢、绵、金属器等物品。渤海的文化、教育也从多方面吸收唐朝的封建文化和儒家思想,从中原引进的佛教并修建了很多寺庙。他们学习唐的文字、书契及官方用文,文学艺术等都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可谓国富民强。

渤海都城遗址

渤海上京故城是龙泉府,也称东京城、忽汗城、讷讷赫城,位于今黑龙江省宁安市渤海镇内,是当今世界保存最完好的中世纪都城遗址。它地处东京城盆地,四面环山,三面绕水,远山为屏,近水成堑,山河险固,如天赐予的都城圣地。自渤海第三代文王大钦茂至末王大諲譔,先后有 13代王在此继位执政,延续时间长达 161 年。

上京城的形制、布局和宫阙设置都基本仿照唐都长安样式建造。由外城(廓城)、内城(皇城)、宫城(紫禁城)及内苑等部分组成,面积 16 平方公里,是长安城大小的五分之一。外城墙东西长近 5000 米,南北宽 3300 多米,周长 16288 米。城墙为土石混筑,残墙基宽 15 至 20 米,上宽 1 至 3 米,高 2 至 3 米。东西各有两门,南北各有三门,外城共有十门,墙外有城壕。

外城区有 5 条大街,中心大街是全城的中轴线,北起内城南门,全长 2100 米,街宽 110 米,将全城分为东西两城区。除了这 5 条主大街外,还有横向重要街道 4 条,这些纵横街道都成直线,将城区划分成若干区域,其内开辟里坊、坊筑坊墙、内辟曲巷、修居民院落。

内城(皇城)东西长约 1050 米,南北宽约 450 米,周长 2996 米。内城南、东、西围墙遗迹清晰可见,北与宫城相接,有一街长 380 米长街,是上京城最宽的大街,形成广场式大街。

宫城(紫禁城)处在内城以北的中间位置,宫城墙由玄武岩石砌成,墙宽 3.5 米,残高 2 米左右,东西两宫墙各长 720 米,南北两面宫墙各宽 620 米,周长 2680 米。宫城四面有门,正南门为午门。

“五凤楼”(午门)是宫城门楼台基,高 5.1 米,东西长 42 米,南北宽 27 米。台基上有 7 排巨大圆形础石,每排 10 个,础石经人打磨,可见其原为宏伟的楼阁式建筑。据考证台基上的楼阁,可能高达 20 米,如同今天七层楼的高度。台基两侧有宫门,地面有大块的石板铺地,门壁石墙面抹以草泥,外涂白灰,门槛石两端凿凹槽,长方形,内置户枢,正中立“将军石”。五风楼(午门)往北排列四重宫殿,均在一条中轴线上,整个遗址气势磅礴。

渤海国上京城是我国中世纪大都市之一,其建筑规模在当时的亚洲也是屈指可数。1961 年 3月,经国务院批准,被确定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阅读数 8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