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以胖为美”的审美观及其成因

去年,一汉服店老板cos唐代仕女图的表情包图片走红网络,之所以引起众多关注,主要在于图片上的女孩体态丰腴,表情生动,非常符合唐代“以胖为美”的审美形象。

其实,唐代“以胖为美”的审美观在众多反映唐代历史的影视作品中都有体现,其中,尤以杨贵妃的影视形象最为著名。而《唐明皇》中林芳兵饰演的杨贵妃形象深入人心。

众所周知,唐朝是中国封建王朝发展较为鼎盛的朝代,其统治时间长达三百年左右,唐朝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也使得唐朝在世界范围内以大国、强国的形象远近闻名。国家文明的高度发展,呈现出异彩纷呈的文化气象,其中“以胖为美”的独特审美观成为唐朝独有的文化标识。只是“以胖为美”的审美观念有一个变化过程,初唐以瘦为美,至盛唐时则以胖为美,中晚唐时又回溯到以瘦为美的审美状态。盛唐时期以胖为美的审美观最能代表唐代的审美特色,所以“以胖为美”成为了人们对唐朝审美观的共识。

盛唐“以胖为美”审美观的内涵

盛唐时期的“以胖为美”有一定标准,体态丰腴、凹凸有致、身体健硕、肌肤白嫩、面相宽广、下巴圆润,尽显雍容华贵、丰腴秾丽之气。而非越胖越美,也与现代意义上有赘肉的、不健康的胖也不同。通过诗词文献和留存下来的唐带壁画、绘画、陶俑、雕塑等作品,分析“以胖为美”的审美观内涵。

(一)体态丰硕,骨肉均匀

最能代表盛唐“以胖为美”的女性,当属四大美女中体态丰腴的杨玉环,即人们熟知的杨贵妃。“环肥燕瘦”指的是杨玉环与赵飞燕两种不同的美,赵飞燕以窈窕轻柔之美为人称赞,杨玉环则以丰腴华贵之美为人知著。《旧唐书·列传第一》记载“太真资质丰艳,善歌舞、通音律,智算过人。”“丰”字说明杨贵妃体型丰腴,“艳”即体现细腻白皙的肌肤。白居易《长恨歌》中“温泉水滑洗凝脂”的“凝脂”一词,也说杨贵妃肌肤白皙细腻。古人又常常以花喻人,唐朝尤爱牡丹,因其花型丰硕、宽大,代表富贵的寓意,正显盛唐气象。所以李白的诗中用牡丹来比喻这位倾城倾国的美女,“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把牡丹的美与杨贵妃的美交织在一起。《杨太真外传》中有对杨贵妃三姐妹的整体描绘:“贵妃有姊三人,皆丰硕修整,工于谑浪,巧会旨趣。”可见,贵妃及其姊妹都是丰硕体型的美女。在盛唐贵族的殉葬品中,侍女和舞伎俑的陶俑占有重要部分,它们多彩多姿、情态极妍,其造型多为秾丽丰肥之态。

(二)身体矫健,肌肤白皙

盛唐时期经济全面发展,农业、手工业、商业呈现一片繁荣景象,唐代女性积极投身生产,参与社会劳动,身体素质也在劳动中得到了良好锻炼。由于民族融合、对外交流的加强,北方游牧民族的骑马射箭等活动在中原也日渐兴盛起来,女性纷纷参与多彩的社会活动中,穿胡服和着男装成为了女性展现矫健之美的重要方式。其中,胡服是中原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良好的结合,它与中原以往的宽衣大衫不同,其主要特征是短衣、长裤、革靴或者裹腿,上衣改为盘领,紧身窄袖,衣服更加合身,服饰较前代更加开放,更加强调了体态的美感。胡服不但便于开展农作劳动,也是女性参与骑马、郊游等社会活动的首选穿衣方式,使得女性在体态丰腴中,增添了一种健美之感。

在唐朝留下的仕女绘画、壁画、佛像雕塑中我们不难发现,唐朝女性为展现肌肤白皙之美,选择了较为开放的袒胸露肩的着衣方式。唐代诗人方干有《赠美人》诗:“粉胸半掩凝暗雪”,欧阳询《南乡子》诗:“二八花钿,胸前如雪脸如花”等诗句,突显了女子白皙的肌肤。唐代画家周昉的《簪花仕女图》中,画家用简劲的线描,艳丽的设色,成功地表现了纱衣下肌肤的丰腴、白皙和仕女仪态的雍容华贵。盛唐时期的女性已经不羞于展示自己的身躯,仅用薄纱蔽体,将明衣外穿,再配以披帛,以自然大方、开放的方式将自己丰腴秾丽的身躯、白皙的皮肤展现于世。

“以胖为美”审美观的成因

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时代的审美观,“以胖为美”并非唐朝首创。春秋时期也有以胖为美的审美观,《诗经·卫风·硕人》篇中就体现了人们喜欢高大白胖的女子,那么为什么唐朝“以胖为美”的审美观成为了唐朝独特的文化标识?这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

(一)经济的发展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

唐朝经济发展达到了封建王朝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与唐朝皇帝的励精图治分不开。当时,与唐朝相互往来的国家达到一百三十多个,在对外交流中引进了新的作物品种,扩大了农作物的种植面积。这些政策和措施都促使了经济的发展。有了强大的物质生存的保障,人们的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生活也越来越富裕。随着粮食储备的不断增加,农业品种的日益增多,农产品商品化开始出现,百姓生活富足,人均食品消费量较之前代的人们要多,这就为唐朝人的体形向“胖”的趋势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这对人们“以胖为美”的审美观的转变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开明的政策提供宽松的政治环境

“唐源流出于夷狄”。近代学者陈寅恪先生也说:“唐代创业及初期君主,如高祖之母为独孤氏,太宗之母为窦氏,即纥豆陵氏,皆为胡种,而非汉族。”唐朝皇室具有鲜卑族血统,也有着北方游牧民族开放自由的思想。基于对传统生殖崇拜的影响,他们认为身体健硕的女子生育能力强,因此注重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上的地位。随着对外交流的扩大,外来文化的不断影响,人们的思想日益开放,女性受到的封建束缚也在减少,这就为女性的个性解放提供了宽松的政治环境,女性的社会地位也不断提高。

(三)统治阶级审美取向的转变

统治阶级的审美取向对整个社会的审美有着绝对的引领作用。唐朝皇帝特有的民族血统对以胖为美的审美取向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鲜卑族是一个游牧民族,善骑射,喜欢肥大壮硕的牛羊,因此对美的认同有一定的传统认知性,喜欢体态丰腴的妇女,这也符合了游牧民族独特的生活方式和生产劳动。中国古代第一位女皇帝武则天,对唐代盛行的丰腴之美有着重要引领作用。《新唐书·外戚传》中对武则天有这样的记载:“公主丰硕,方额广颐,多权略,则天以为类己。”武则天和太平公主一样有着丰硕的体型,面相较为宽阔,这样的外貌成为了一种美女的评判标准。

唐朝人以这种盛世光景而自豪,甚至现代的我们也以身为“唐人”而骄傲,唐朝不仅赋予了唐朝人们的大国自信,也赋予了大国后人的民族自信。

正是由于唐朝统治者励精图治,实施开明的政策,努力发展经济,加强对外交流,促进了人们的思想开化,为人们开创了唐朝的盛世局面,才使得以丰肥秾丽、肌肤白皙、骨肉均匀、雍容华贵、大国自信为主要内涵的审美观的形成,“以胖为美”成为了唐朝独特的文化标识。

阅读数 9.4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