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喝茶喝出汝官窑
中国宋代五大名窑分别是:河南汝州的汝窑,河南禹州的钧窑,河南开封的官窑,浙江龙泉的哥窑以及河北曲阳的定窑。为何宋代出现这么多名窑?这跟中国古人一向所好的茶道有极大关系。中国人喜欢喝茶、品茶,于是那盛茶的器皿也成了品茶的一个重要部分。因为茶的颜色、质量以及形状、品相高低好坏随时会影响茶叶的颜色和茶水的味道,于是由计较茶叶到考究茶具的颜色、形制,就逐渐形成了茶道,也就是今天的茶文化。北宋皇帝十分讲究茶道,觉得民间所烧诸瓷在沏茶时不是显得泛黄就是泛黑,于是想到了那纯正至蓝的“雨过天晴云破处”的天青色。就这样,让千年之后人们牵肠挂肚的汝官窑的汝瓷就诞生了。
宋窑青瓷汝为先
我国烧造瓷器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从青瓷到白瓷,又从白瓷到彩瓷的几个阶段。到了北宋年间,汝瓷工艺已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皇室先用定州白瓷,后得知汝窑烧制的瓷器比定州白瓷更出色,就下令让汝州造青瓷,专为宫中所用。
汝瓷,一方面接受了南方越窑秘色瓷器的影响,另一方面也继承了定窑印花的传统,创造出印花青瓷的特殊风格。汝窑以其胎土细润,釉彩浑厚,光泽柔和,富有水色而驰名。故有“釉如膏脂之溶而不流,其釉厚而声如磬,明亮而不刺目”之誉。汝瓷的另一特点,是在坯体上,以锋利的铁笔,刻画花卉、鱼龙、禽鸟等图案,使透彻晶莹的青绿釉色,依纹样的运刀深浅,呈现出别具一格的印花效果。汝瓷以其独特的风格,驰名中外,是稀世珍品。
到了宋代末年,农民起义此起彼伏。金兵入中原,焚烧屠杀,汝窑被毁,从此灭绝失传。汝瓷更成了稀世宝贝,哪怕一盘一碗也十分难得。
千年窑址成村落
汝瓷失传,尽管历代有人曾设窑烧汝瓷,有人不惜一切代价四处挖掘,然而无一成功,汝窑窑址成了千古之谜。
解放以后的半个世纪以来,为了最终确定汝窑遗址的明确地点,我国的古瓷研究专家及文物考古工作者曾先后不辞劳苦,踏寻汝窑旧址。1987年,经过考古钻探与发掘,终于在河南宝丰县找到了为北宋皇宫烧制御用汝窑的烧制区大致范围。1999年根据宝丰县清凉寺村村民提供的线索,在当地居民住宅便道上进行试挖掘,发现了厚达10厘米的汝官窑瓷片堆积地层,还找到了大量的汝官窑窑具。最后初步断定这里就是汝官窑烧造区,并探出汝官窑遗址及作坊区面积约4800平方米。2000年6月至10月,进行大面积发掘,出土清理出汝官窑窑炉15座,作坊2处,大型澄泥池2个,还出土了各类瓷器。这充分说明,这里就是汝官窑遗址,清凉寺村就建在遗址上。
真假汝瓷披面纱
北宋晚期,宋神宗(1068-1085年)之后,自宋哲宗元佑元年(1086年)至宋徽宗崇宁五年(1106年),大约20年时间,汝瓷为皇室专用,用多少烧多少,决不多烧存放;并且烧后毁窑,加上宋金战事,其秘方只使用20多年后就悄然消失了。这不仅使汝瓷罕见而珍贵,而且给汝瓷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近千年以来,人们不仅在千方百计地寻找汝瓷遗址,也在为汝窑的烧制秘方伤透脑筋。这次汝窑遗址的发掘,初步证实了“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为釉”的文献记载,也为重现青瓷那“雨过天晴云破处”的天蓝色彩提供了一个诀要契机。据了解,有人曾在1972年起就开始仿制汝瓷,至今已有300多种配方,而且部分配方中配有玛瑙,试验几千余次,但瓷器仍与真正的汝瓷有差别。
有关人士认为,仿制汝瓷的目的可能有两种,一种是出自科研,另一种出自商业。但无论如何,都将在市场上出现更多的仿制汝瓷,甚至有可能出现真假汝瓷大闹收藏市场的局面。若真如此,将又是一层面纱蒙在汝瓷之上。
古窑遗址盼保护
汝窑遗址的发现与发掘,轰动朝野。汝瓷的珍稀必将会为某些不法分子所垂涎。汝窑遗址在人烟稠密的清凉寺村落之中,如不采取严密的保护措施,势必会引起当地百姓甚至文物贩子们私自发掘,将使千年文物研究受到破坏。据悉,有的农民已经在自家的屋子里挖掘,以期望找到价值连城的汝瓷。设想,如果整个清凉寺一片挖掘之声,汝窑遗址还有救吗?虽然国家文物法规定,即使是在自家地里屋里挖掘的文物也归国家所有,但有的人的发财梦也难以制止。找到文物难,保护文物更难。所以,国家在某些文物遗址的发掘方面采取保守的措施,如没有制订有效保护措施和适当的科学方法,就不轻易发掘。
汝官窑遗址发掘出来了,同时它迫切盼望得到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