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论语》看孔子的饮食礼俗

文圣孔子创立儒学,开创了世界最早之私学,虽然其政治思想、教育思想和哲学思想已被后世所熟知,并传遍世界,但孔子的饮食文化思想却少有人研究。孔子的伟大之处不仅仅是提出了“仁爱”等治国思想和“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他还提出了系统的饮食理论。孔子的饮食理论,在烹饪加工技术方面,提出了“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理论;在饮食营养与饮食习惯方面,提出了“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食不语,寝不言。虽疏食菜羹,必祭,必齐如也”;在选取食物时,讲究“不时,不食”,展现了孔子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生态观。

孔子的食品安全饮食文化观

远古时期,古人“逐水草而居”,过着“生吞活剥,茹毛饮血”、“居无定所、食不果腹”的原始生活。神农之时,神农氏遍尝百草,别五谷,教民稼穑,收获粮食;燧人氏钻木取火,使民“炮生为熟”,去肠疾、寿命延;伏羲氏“教民渔畋”、“煮谷为饭”,人类进入烹饪史中的“粒食”熟食阶段。在追求食物资源以裹口腹之需的过程中,人们不断探索,发现了许多生物生长自然规律和二十四节气变化等知识,习得各种劳动技能,发明制造各种生产、生活工具,懂得烧、烤、煮、烹等方面的技能,进而形成一定的思想观念,影响到人们的精神世界,产生了与之相适应的饮食礼仪和饮食习俗等。

这些探索过程,始终围绕着“饮食强身”与“饮食安全”、“健康长寿”等开展。孔子根据前人饮食实践,总结出了健康合理的饮食方式。在那个时代,因食物中毒而死的人很多。针对这种情况,孔子高瞻远瞩,提出了具体的进食卫生标准,“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即霉变的粮食、腐败的肉和市肆不卫生的酒与肉脯是不要吃的。这一理论也成为鲁菜尤其是孔府菜选料制作美食的标准,构成了孔子科学健康饮食文化的重要内容。

孔子科学健康饮食观

中国早期农业文明为先民对农作物的认知和了解奠定了基础,植桑养蚕、茶树栽培、中草药的发明等等,都源于人们对农作物的垦植,也总结出了健康合理的饮食方式。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在总结中医理论的同时,也全面阐述了饮食与健康,“药食同源”的道理,是世界最早的中医和营养学理论著作。书中提出了根据人体机理、五行学说和二十四节气变化而选择食物和应时进食的道理。《周礼·天民冢宰》中有一段话:“凡事和,春多酸,夏多苦,春多辛,冬多咸,调以滑甘。”《黄帝内经·素问》中还提出了“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饮食理论。孔子对饮食理论进行了更为具体的描述,《论语·乡党篇》较详细地记载了孔子在选择食料方面讲就“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从营养和饮食安全方面要求对烹饪原料要精挑细选、精细加工,强调有利于进食和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吸收;在进食数量方面讲究“食不过饱”;在饮酒时讲究“唯酒无量,不及乱”等理论。这些理论处处渗透着科学合理的营养进食观。

大量实践证明,人体应“合理进食,食不过饱”,饱食会造成肠胃负担,造成营养过剩和营养不平衡,尤其是蛋白质摄入过量,会对人体肠胃、肝脏、肾脏造成严重的伤害。

现代营养学经过不断的探索,总结出“食物营养金字塔”理论,金字塔理论应是孔子饮食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老子》谓:“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意指天、地、人皆天性自在,人们行事应顺其天性而不造作饰意,即今天所说的适应自然生态规律。万事皆规律,天体运行有自己的规律,饮食也不例外。《论语·乡党篇》:“⋯⋯不时,不食⋯⋯”,即不是自然成熟的、不合时宜的东西不要吃,违背自然规律的东西不要食,这种理论与当下反季节蔬菜,尤其是在反季节蔬菜中使用“催熟剂”食物、在畜禽养殖过程中非法使用食品添加剂或抗生素等行为,形成鲜明的对比。“不时,不食”,还体现了孔子强调饮食与自然生态环境和谐观,取食有度,饮食有节,避免对自然界的强取豪夺。《吕氏春秋·义赏》有:“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淮南子·本经训》:“焚林而田,竭泽而渔。”强调,如果违反自然界的规律,急功近利,过度索取,看似取之不尽的资源就会用尽。“⋯⋯不时,不食⋯⋯”,充分反映了孔子尊重自然规律、顺应天时的自然生态饮食观。

“长幼有序,进食有礼”的礼俗观

注重教化,主张以“礼”协调人际关系是儒学思想的一大特征,饮食活动是实现人伦教化、协调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载体,所以,齐鲁饮食文化从一开始就深受儒学思想“礼”的影响,逐渐形成了一定的饮食文化形态,这种饮食文化形态又发展了儒学思想。

“夫礼之初,始诸饮食”,饮食之礼是一切礼仪制度的基础,饮食活动几乎贯穿于所有的礼仪活动之中,“礼”在齐鲁饮食文化形态中表现得较为突出。《论语·乡党篇》:“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是对长者之礼。“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是分清等级之礼。食礼在中国民间祭祀鬼神的活动中显得庄严肃穆,在亲朋乡邻的宴饮中显得井井有条,在乡间婚庆、祝寿、生子等宴饮中隆重而热烈,并恪守各自特定的礼仪。齐鲁饮食,较正轨时的宴请活动非常重视座次,在这种活动中座次代表的是“礼”和“序”。饮食之礼既将“吃”与社交礼仪、岁时节日、宗教信仰、婚嫁丧葬融为一体,又将饮食文化大众化,成为自觉。社会和谐需要有“序”,序要有人来遵守,日常饮食活动是养成和谐有序的初始。

“孝悌”饮食文化观

中华民族是一个非常讲究孝道的民族,《二十四孝》中王祥卧鱼的故事在山东民间广为流传,成为“子孝父母”的典范。鲁菜中的“糖醋黄河鲤鱼”是民间婚宴上的传统必备菜,并被人们赋予了“孝”的文化内涵。“鲤鱼跳龙门”在山东民间具有特殊的含义,一是民间长辈们用此鼓励子女们奋发向上,二是新娘娶进门象征着鲤鱼跃龙门。颜语“孝父母,敬亲邻”就充分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忠、孝、仁、义的理念。山东民间,一家人吃饭时父母要先就上座,待父母动筷之后儿女们方可开始吃饭。崇尚“孝道”的文化观在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由汉孝子董永传说而命名的博兴董公酒在民间广为饮用,饮酒谈古、以古鉴今,充分展现了山东民间崇尚孝道的传统美德,也是“孝”文化广泛流传的原因,正如《礼记·礼运》中描述的大同社会一样:“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皆有所养。”

说起“以大惟美”待客观,会想到在审美意识中“大”是齐鲁人引以自豪的字眼,“山东大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大块吃肉大口喝酒”等是山东人的特点。在饮食审美中,庄重、典雅、大气是鲁菜制作的主要特征,与其它菜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与孔子敬畏祖先、重视祭祀礼仪有关。

鲁菜中的糖醋黄河大鲤鱼、清蒸鱼、红烧鱼、烧鸡扒鸡、胶东红枣大馒头、胶东大包子等都以大张显自己的特点;南方菜中的绣球全鱼、菊花鱼、小笼蒸包,各式甜点、茶点等则以小巧玲珑为著称;鲁菜以突出原料本色讲究原汁原味为主,南方菜则善于将原料细分后重新组合。山东多数地方民间婚宴都有“四大件”:“整鸡、整鱼、全肘、方肉”。鲁菜的这些特点主要受孔府宴的影响,尤其是自清朝乾隆皇帝将女儿下嫁孔子第七十二代孙孔宪培起,孔府菜从制作到接待程序上都受到宫廷的影响,逐渐形成了“雄浑尊严,华贵典雅,精致含蓄,旖旎多彩”的风格。

《论语》思想内涵丰富,传统饮食文化思想中的“取与食”、“忠与孝”,观念意识上的“礼与乐”,审美艺术上的“味与和”,实际功用上的“养与补”等行为规范源于儒学又发展了儒学,人们通过日常饮食活动,在自觉与不自觉中已被共同遵守,维护并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实现了儒学“化民成俗”“约定俗成”的教育功能。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儒学思想对齐鲁乃至世界饮食文化的引领作用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阅读数 1.9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