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山水画的特征及比较

元 无名氏 山水图 团扇

宋代和元代山水画在中国山水画历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山水画不断发展的历程中展现的精神风貌各有千秋。宋代山水画倾于自然,侧重“真”和“实”,提倡山水画的写实风格。而元代山水画的转变可以说是在此基础上进行的,以“元代四大家”为代表的山水画家,在吸取前人知识的基础上,把笔墨的情趣与个人主观情感融合在一起,实现了山水画由写实风格向写意风格的转变。

宋元时期的山水画成就无疑是巨大的,审美特征是独特的、高层次的,展现出的情感也是丰富细腻、多姿多彩的。宋元时期山水画家的代表有董源范宽马远、“元代四大家”等。他们的著作对后世有巨大的影响,并且画风各有千秋,有雄浑壮丽的,也有清丽秀美的,有峰峦丛峙的,也有质朴天真的,总之都为山水画增添了生动的艺术语言。

一、宋元山水画的特征

宋代山水画多使用绢,不仅勾勒细致、刻画严谨,而且用墨对画面进行层层渲染,展现出一份凝重恬静之美。宋代的山水画展现的是前所未有的细腻、丰富、写实的画风,而且这个时期画的题材、风格都层出不穷。宋代很多皇室贵族对山水画格外喜爱,这在他们所用的屏风上就有明显的体现。

在宋代,统治者将重心放在了文治方面,借此稳定国家局势,翰林图画院的创建就是最好的说明。因此,宋代的画家也就随之受到朝廷的重视,地位有了明显提升。在这样的情况下,宋代绘画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元代时期的山水画多用纸,展现一种“不为法缚,意超象外”之境,墨法的使用也是干湿、浓淡有机结合,瞬息万变。

由于元代统治者与民众之间的矛盾,一种绝望、无奈的气息充斥于元代画坛,使得当时的山水画家借助山水追求写意,以此表达自己的愤懑,这是一种情绪的发泄。在这样的情况下,元代画家没有了仕途之念的干扰以及画院的约束,可以自由漫步在山川农舍、瓦肆勾栏之中,他们的画自然也就多了一分自由之气,作品都能够尽情抒发自身的情感。同时,元代画家的山水画崇尚画、书、诗一体,可以说是开创了一种新的山水画风,事实上后世也有很多的画家追求这样的画风。

由于元朝将科举废除,读书人断了读书考科举的念想,而转为借助知识展现一种高雅脱俗的气质。最终,一种对现实生活的不屑一顾、追求高雅脱俗的思想也就应运而生了,这也是元代画家的山水画风格形成的思想源头之一。

二、宋元山水画的异同

1.重笔与重墨

宋元山水画都十分注重笔墨,只是各有偏重,造成两者偏重不一的原因之一就是作画的材质不同。从宋代到元代,作画的材质由绢与熟纸变成了半生熟纸。

宋代很多的山水画都作于绢上,主要是因为绢材质本身的优势:“绢,是丝织品,是透明而光泽的体质。这种体质,对于水墨画更能掌握它的规律,发挥它的特性。特别地发挥了笔势的纵横生动,墨彩的丰富多彩,提高了对形象描写的亲切性与艺术性。”绢的材质特点可以使墨色更加丰富、有透明感。如郭熙的作品《早春图》,这幅作品有着“春山早见气如蒸”的意境,能体现出这样的意境,就在于郭熙用水和用墨的技巧,他利用绢的特性,将各种墨展现得淋漓尽致。又如夏圭的作品《溪山清远图》,这幅作品虽然没有用绢作为材质,而采用了熟纸,但一样有着墨色透明和丰富之感,并且形神俱佳,充分展现了江南烟雨的气息。这幅作品能展现出这样的效果也离不开作者娴熟的用墨技巧以及用笔的沉着、果断。

而元代山水画的笔墨技巧可以说在宋代的基础上发挥得更加淋漓尽致,并且由宋代的重墨转向了重笔。元代山水画的用纸很多都是半生熟的纸,这种纸张的优点在于具有不渗化性,能够帮助用笔技巧更好地发挥,这也可以说是元代山水画重笔的原因之一。依照半生熟纸张的特点(渗透性弱),画家在作画时更倾向于选用干枯毛笔,这也就道出了元代山水画里出现“松”与“毛”的原因。

元代很多山水画家都是文人雅士,提倡的也是诗、画、书、印一体的风格,如著名画家吴镇倪云林等,他们不仅画作优秀,在书法、诗词等方面的造诣也颇高。元代绘画本就提倡“画中融书”,在画家赵孟頫的作品《秀石疏林图》中就能充分体现出来。在这幅作品中,作者题有一首诗:“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与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方知书画本来同。”这不仅说明了诗、画、书、印一体的风格,也体现了元代山水画家对用笔的重视。

元代画家重视用笔,勾画出生活的感受,以达到抒发自身情怀的目的。如著名画家黄公望的作品《富春山居图》,这幅作品在用笔上有疏朗、松动的特点,展现了南方土山的特点与气息。整幅作品中,开始的一段作者的用笔颇为松动,到了中间部分用笔就过渡到了严谨,勾画很细致,到最后一部分用笔就颇显大气,犹如飞流直下的瀑布。作画过程中用笔的转换,不仅表现了作者对生活中许多景象的感受,更给作品增添了一抹生动的气息,彰显出了作者的真性情。

元代画家注重用笔还表现在充分发挥毛笔功能上,如画家王蒙的作品《青卞隐居图》,用笔方面十分巧妙,明代董其昌也为这幅作品题有“天下第一王叔明画”。这幅作品既展现了笔根、笔肚以及笔尖三者的独立效果,又将三者融合在一起,充分展现了毛笔的性能。在作品中,可以看出王蒙用笔时表面较为松动,实则内含筋骨,可谓“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完美诠释了江南山峰的层次感。同时,这幅作品中作者的题款也展现了元代人“画中融书”的思想。

2.写实与写意

宋代山水画在中国山水画史上可以说是写实性作品的最佳代表,宋代的画家重视生活的感受,山水画作品表达的自然也就是对大自然的向往和赞美。如北宋画家范宽的作品《溪山行旅图》,这幅作品表现的是北方山水的高耸巍峨和峻重老苍,在画面中有一处丛林下靠水的岩石,勾勒得尤为细致,从这个细微地方就可以看出整幅作品淋漓尽致的写实风格,让观者不得不为其动容。

南宋画家李唐的作品《万壑松风图》写实的风格自然也不在话下。画中山石的勾勒就如天然巨石一般,松树的姿态也栩栩如生,这些都已经达到了理想中的真实。更令人叹为观止的是,画面还能让人感觉到松枝仿佛在随风摆动,尽展婀娜之姿;画面下部水漫石头的景色也刻画得如幻如真。这些都充分展现了宋代画家的写实风格,注重表现山水的“真”,也可以看出他们都很注重画中细节的刻画,颇有“原创”之感。

将宋代山水画与元代山水画比较,就可以看出宋代山水画因为追求的是对大自然的崇高赞

美,因此画面展现的是大气磅礴之感。如画家董源的作品《夏山图》,作者对云的刻画不是随意的,而是有计划地利用周边山石的渲染,突出云的自然和真实,将南方山水、雨后云朵的灵气刻画得扣人心弦。又如画家巨然的作品《万壑松风图》以及《秋山问道图》,都展现出了一种大气,与元代画家借助山水抒发自身感受的风格不一样。

元代山水画与宋代山水画相比更注重写意,展现一种“有我之境”,提倡“画中融书”,讲究笔墨展现的情趣,借助山水画抒发写意之感;相比而言,宋代的山水画展现的则是一种“无我之境”,将写实的山水作为人生自然境界的载体,并以此追求一种诗意的境界。“无我之境”并不代表作者没有个人的情感,只是作者的情感隐藏在对大自然的变化万千之中,隐藏在追求生活的写实之中。元代画家的“有我之境”则是将个人情感直接借助山水展现出来。元代很多山水画家都是隐士,他们追求的就是平和、闲散。因此,在他们的山水画中更多的就是表现一种淡泊、萧疏之感。这也是元代山水画追求写意的原因。

3.符号的创建与强化

符号性在中国山水画中也是有所体现的,尤其是各种树叶的双钩造型。宋元时期的山水画都具有符号性,但元代山水画的符号性更突出。元代画家借此凸显笔墨的情趣,并通过笔墨追求一种写意之境。如董源的作品《潇湘图卷》与赵孟頫的作品《鹊华秋色图》就充分发挥了“披麻皴”这个符号的效果,相比之下作品《鹊华秋色图》更有程式性一些。宋代画家注重从大自然里探索规律,构成符号,达到写实的效果,而元代画家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将其作为一种“工具”达到写意的效果。

4.行旅与隐居体裁

宋代的山水画更多的是引用行旅中的山川景象为作画题材,如夏圭的《长江万里图》、范宽的《溪山行旅图》等。元代的山水画则多采用隐居的题材,如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王蒙的《青卞隐居图》等。宋元画家山水画题材的选取就已经说明了宋元画家的追求不一样,而展现的画风自然也就有磅礴气势与淡泊之风的区别。

5.藏款与落款

宋代画家作品的落款穷款居多,而元代画家作品的落款则以题诗落款居多。如画家沈颢在其作品《画麈》中提到,“元以前多不用款,款或隐之石隙,恐书不精,有伤画局。后来书绘并工,附丽成观”。

宋元之间落款的转变,主要是因为宋代画家的作品已经是“画中有诗”,追求的境界已经展现出来了;而元代的画家因为追求写意,因此需要借助题词、题诗等方式展现其才情,同时元代画家提倡“画中融书”也是其原因之一。

阅读数 2.5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