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15年4月19日~6月2日的果尔利策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的防御战役之一。1915年4月中旬,俄国战线南翼的态势使中欧强国的军事当局深感不安。俄国军队正深深揳入奥匈领土,相继夺取了普热米什尔和塔尔诺夫,几乎占领了喀尔巴阡山的全部重要隘口。此时的俄军已经形成前出到匈牙利平原的威胁。与此同时,国际形势一步恶化,同盟国预计意大利和罗马尼亚将站队到协约国一边。
奥匈军遭遇到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物质损失,战斗力直线下降。奥匈军队参谋长康拉德·冯·格岑多夫注意到这一切情况后,要求从西线再调来一些德国军队。于是,德军统帅部决定帮助其盟国,并精心策划了一次出色的中间突破。
德军支援奥匈,在果尔利策撕开俄军防线
德国在西欧战场上的形势允许其撤下一部分军队,调去对俄作战。但是德国人明白,即使他们再调一些军队去补充奥匈军,也会像以往多次做过的那样,不能挽回有利局势。
在果尔利策战役的准备阶段,对德军而言,尽管所有的条件都很有利,但他们必须找到能保证胜利的战役机动样式。根据法金汉将军的意见,最有效的解决办法就是,在一个决定性的地段发动一次以突破俄军战线为目的的正面突击,在果尔利策地域撕开俄军的防线。
德军统帅部在选择主要突击方向时,提出了三种方案。一是德军可以从东普鲁士对俄国战线的北翼实施主要突击,但是从这一方向实施的突击未必能对喀尔巴阡山的态势产生重大影响,这里依然存在着俄军攻入匈牙利的威胁;二是从喀尔巴阡山地域对俄国战线左翼发动突击,这种方案同样不能达到目的,因为该处岗峦起伏的地形对大兵团集中作战造成了极大的困难。所以,在俄国战线的两翼实施战役是不可能的。
剩下的就是第三种方案——运用强大的德军集团靠近中央,即在维斯瓦河和喀尔巴阡山之间实施突击,其任务不仅是把俄军从喀尔巴阡山击退,而且还要震撼整个俄国军队。德军将战略上的基本力量转到了加利西亚,部署在东普鲁士的兵力只起到辅助作用。
德国统帅部的这一决定无疑是正确的,因为它将从根本上缓和奥匈的处境,消除俄军入侵匈牙利平原的威胁。在这个方向上获得胜利,就有可能对意大利和罗马尼亚真正施加压力,推迟它们站在协约国一方参战的时间,并支援土耳其穏定奥匈军的态势。同时,为实施主要突击而选定的地域对作战是有利的,它可靠地掩护着突击集团的两翼侧,这是因为北面的维斯瓦河和南面的别斯基迪河限制了俄军的机动。在即将实施进攻的地带共有两处天然屏障——威斯沃克河、桑河,在德军看来,这两条河是不难渡过的。
此时,俄军把大量兵力集中在喀尔巴阡山区,疏减了位于西加利西亚的军队密度,以致一个师不得不防守10千米甚至更宽的地段。而且,在这个方向上推进可以到达喀尔巴阡山俄军的交通线,对西南方向造成合围其左翼的威胁。
战力悬殊:德军火炮是俄军39倍
德军统帅部对这次战役作了极为周密的准备,把一些部队从法国战线抽调来参加这次战役。包括是1个混成军,1个近卫军,预备队第41军和第10军(他们被认为是德国武装力量中最精锐的兵团)。4个军被编入马克森指挥的第11集团军。第11集团军的编成中还包括奥匈的第6军和骑兵第11师。指挥官都是从在西线历次战役中获得丰富战斗经验的人员中挑选出的。德军无论是兵力和兵器方面对此俄国第3集团军均占很大优势。
德、奥军在35千米宽的突破地段集中了12.6万名步兵和骑兵、457门轻炮、159门重炮、260挺机枪、96门迫击炮;俄军相应为6万名步兵和骑兵、141门轻炮、4门重炮、100挺机枪,没有迫击炮。由此可见,德奥军队所占的优势是:有生力量为一倍,轻炮两倍,重炮39倍,机枪1.5倍。
德军组织佯装进攻,牵制俄军注意力
战役的准备是在极端保密的情况下进行的。为了迷惑俄军的谍报侦察,第11集团军由西线出发绕道行进,先到德国北部,然后再从该地前往加利西亚。在下火车前,任何人都不知道所要到达的车站。军队是在开始进攻的前几天才到达到集中地域的。
为了达到同样的目的,德军还决定在伊普雷进行佯攻,德军在这里第一次施放了毒气。进攻随之发展为大战役,协约国因此受到重大损失。德军统帅部建立了由三个步兵师和三个骑兵师组成的军队集群,其任务是向劳恩施泰因突击,消灭涅曼河以北的俄军。4月27日,突击转向立陶宛和库尔兰。在这里,里希特霍芬的骑兵第1军向沙夫利行动,另一个骑兵师向米塔瓦行动,这次进攻也获得胜利,它把俄国大本营的注意力从加利西亚引向战略战线的北翼。德军终于占领了利耶帕雅,并把俄军逼退到杜比萨河的对岸。
德奥军统帅部用尽了一切办法仍未能完全达到预定的目的。俄军的侦察及时发现了敌人在果尔利策地域进行突击的准备。关于敌军集中的消息,俄军差不多在战役开始前两星期就已经知道。例如,在3月24日~30日的战报中提到,加利西亚的德奥军队打算把当前的突击放在哪些地段上,缺乏明显迹象,因为用于进行决定性战役的新编部队尚未组建完毕。
上述推测很快得到了证实。4月7日被俘的奥军士兵供认,在果尔利策以西地域"他们看见了一些零散的德国人,据说德军部队很快就要达到了"。4月14日,俄军军队侦察部门发现德军已开始在果尔利策近郊变更部署,德军部队经常在夜间换防。经查明,奥军部队正被德军部队替换下来。随后几天,俄军继续收到德军在果尔利策附近加强兵力的情报,俘虏讲述了有关德军从法国战线转移的消息。
俄军突击布防,为时已晚
因此,俄军指挥部采取一些旨在巩固其在果尔利策态势的对策。例如,方面军总司令官4月 16日发出训令,"鉴于发现敌人在果尔利策附近集中",命令一系列部队和兵团往西移动。就在同一天,"为了切实巩固我军在喀尔巴阡山和维斯瓦河之间的配置",他命令把尼达河口-皮尔兹诺-兹米格罗德-麦佐拉堡定位成第二道防线。可以说,第3集团军所属部队和兵团为击退德奥军队准备在果尔利策近郊进行的突击,做了大量的工作。不过,所有这些措施都为时已晚。
4月19日,德军开始进攻。俄军在果尔利策地域的防御被突破。而后战役的进程大致是这样的:德国人没有改变其主要突击方向,而是拼命扩大突破口;大本营把从战略战线其他地段调来的大量增援部队交给伊凡诺夫指挥,指望这些部队能够阻止德奥军队的前进。但是预备队是零散投入交战的,因此在同具备优势的德军作战时很快被歼灭,对局势没有发生重大的影响。
第3集团军指挥部和西南方向总指挥部都主张机动防御。部队不断从一个地区撤退到另一个地区。到4月底,他们已退到桑河和德涅斯特河一线。从5月1日开始,在桑河进行了激烈的战斗。5月10日,意大利对奥匈宣战,迫使德奥军队暂停进攻。6月2日进攻重新开始。德军于6月9日占领利沃夫。这一天意味着果尔利策战役的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