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春水玉带饰

玉带饰是装饰于腰带上的饰件,在古代既是装饰品,又是佩戴者身份的象征。而春水玉带饰作为辽金元时期的代表作,充满了浓郁的草原风情和艺术气息,展现出了独特的渔猎捺钵文化和民族特色。

“捺钵”为契丹语,即皇帝巡幸之地,又叫行宫、行在。作为游牧民族,契丹族随着季节气候的四季变化随水草而迁徙,因此,在辽代时逐渐形成了帝王春水、夏凉、秋山、坐冬“四时捺钵”的习俗。春捺钵侧重于狩猎捕鱼,夏捺钵主要为了避暑,秋捺钵偏重于山林狩猎,冬捺钵则是到气温较暖的地方躲避寒冷,每年四时,周而复始。四时捺钵不仅是辽代的制度,金元两代也盛行不衰。不同的是,金代将辽“四时捺钵”改为春、秋两季的捕猎活动,并将这种传统宫廷化、典章化,并定名为“春水”“秋山”,以取代契丹语“捺钵”。

春水秋山玉主要是以辽金时期契丹及女真族春秋弋猎活动为题材的玉器品种。

春水玉器造型丰富,多呈椭圆形,并以多层次镂空加饰阴线的手法雕出各种花鸟草虫等图纹。最常见的画面是,一只曲颈下伏的大雁躲藏在枝叶交错的荷叶丛中,上端有一只小鸟(海东青)向雁俯冲下来,作追逐状。还有一种是海东青捕捉天鹅:天鹅似作奋力反抗或仓皇逃匿的姿态,肥胖慌张的天鹅与矫健勇敢的海东青形成强烈的反差,具有极强的震撼力。

杨伯达先生曾考证这种海东青捕掠天鹅的图纹素材,表现的是契丹族“春捺钵”弋猎生活的一个场面。每年初春,辽帝行至春捺钵,先凿冰取鱼,等河开化、天鹅飞至时,再纵鹰鹘捕鹅雁。辽帝春捺钵的地点在长春州东北三十五里的鸭子河泺,今嫩江下游波罗泡子一带。率士兵排兵布阵于河边湿地周围,先要侦鹅。皇帝要在上风口望天,发现天鹅后,使天鹅惊飞,驯鹘人将鹘给皇帝,由皇帝亲自放飞,鹘迅即高飞,擒鹅后迫使其降到地面,士兵围堵,靠近天鹅的士兵用刺鹅锥将天鹅刺死,取出鹅脑喂鹘。驯鹘人受到重奖,皇帝得头鹅并将鹅荐于庙,群臣献上酒果,还要举行有音乐伴奏的喝酒庆祝活动,把鹅毛插在头上作乐,并抛洒鹅毛。以此作庆祝猎鹅成功之礼。这种弋猎活动要到春天过后才能结束。

女真族灭辽后,照例春蒐弋猎。只是将春捺钵改称春水,并以饰春水玉銙为上品。《金史》载:“金人之常服四,带巾、盘领衣、乌皮靴,其束带曰吐鹘⋯⋯其春水之服则多鹘捕鹅杂花卉之饰⋯⋯吐鹘,玉为上,金次之⋯⋯其刻琢多如春水⋯⋯之饰。”这是目前所能见到的金代玉带板琢饰春水题材的最早记载,为现存鹘掠天鹅玉器的年代、地区、族属提供了史学记录和科学依据。

这里提到的鹘,即海东青,属鸟类之一种。《钦定盛京通志》载:“海东青亦曰海青,雕之最俊者。”《文献通考》也曰:“海东青者小而健,能擒天鹅,爪白者尤为异,出于五国之东,契丹酷爱之,然不能自致。”因此,这种体小机敏,疾飞如电,专击鹅和雁脑壳的小猛禽,深为游牧民族猎人所钟爱,并常有人进行驯养,被视为猎鹰的绝品,有“羽中虎也”之称。这种把富有北方民族生活习性,春水弋猎的生动场面,装饰在玉雕艺术的画面中,应是女真族工匠们的一个创举,反映了北方游牧民族的聪明智慧和卓越的创作能力及琢磨技巧。

说到春水玉,不得不提及同是反映北方游牧民族“秋捺钵”的秋山玉。其常见器型多呈长方扁平状,画面多由树木花鸟,蹲卧或行走的猛虎,奔跑的小鹿及山石密木构成。式样古拙浑厚,表现出女真族生活的地区环境及其地貌特征,具有较强烈的现实生活意境和淳朴浓郁的北国情调。秋山玉有繁、简、精、粗之分,但场面不像春水玉残酷无情,而是兽畜共处山林,相安无事,一副世外桃源的北国秋景,恬淡而宁静,反映了当时人们厌恶连年战争,向往太平生活的心声和美好愿望。

元朝是蒙古族建立的一个统一的国家政权,蒙古族做为北方游牧民族,辽金以来反映原野密林、春水、秋山等题材的玉器仍在流行。收藏于河北博物院的这件元代春水玉带饰,长7厘米,宽4.6厘米,厚1.1厘米,玉色偏黄褐色。下端背面有挂扣,供系物用。此带饰以海东青补天鹅为主题,刻画了天鹅为了躲避海东青的追捕慌忙藏匿于花草丛中的情景。画面上天鹅长颈弯曲,躲藏在枝叶交错的荷叶丛中,海东青向下俯冲欲啄其脑,场面生动传神。藏品风格粗犷开朗,工艺方面继承和完善了金代所创的多层镂雕的表现手法,纵横交错,层层有景,处处有物,加强了玉雕的深厚度,并凸显了立体效果。我们不难看出,元代玉器的工艺较粗,一般都留有碾琢后的钻痕,不加修饰整理,不像以前那样特别注意器物的细腻光洁。

特别是重刀技法的使用,一刀下去,深深切入,似乎想把相连接的部分断为两截,把游牧民族豪放的习性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使我们感受到强烈的层次感和律动感。

“春水秋山玉”是辽、金、元代最重要、最有代表意义、也最有趣味的玉器艺术品。春水秋山玉形成以后,一直影响到元明时期。这类题材的作品,充满了淳朴的山林野趣和浓郁的北国情调,是极具草原游牧民族特色的玉器作品,虽内容大体一致,但每件的具体造型却绝无重复,达到了形散而神不散的艺术境界,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震撼力,充分体现了玉匠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卓越的观察力。

阅读数 1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