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用“饥饿战役”窒息日本帝国

1945年春,当太平洋战争进入最后阶段时,曾经不可一世的日本海军正深陷末日挣扎之中,纸面上虽然仍有多个舰队和战队在握,但实际战斗力已经跌到惨不忍睹的境地,而且几乎全被美国陆军航空队布设的水雷困在港内。极具隐蔽性和对抗性的水雷,适合针对海岛和航道的封锁作战,一旦封锁敌方的海岛和航道,既能发挥战术和战役作用,也能发挥战略作用。从历史上看,效果最显著、战略作用最大的攻势布雷行动,非美国在1945年3月27日至8月5日对日本本土展开的进攻性水雷封锁作战莫属,史称“饥饿战役”。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美军发动的“饥饿战役”对日本军事、经济和政治活动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加快了日本举国投降的进程。

活活“掐死”日本

太平洋战争一爆发,美国就确定对日总体战方略,最终目标就是迫使日本无条件投降。根据总体战意图,美国对日本战争潜力进行详细分析,发现其几大弱点:一是日本国土狭窄、资源贫乏、人口众多、工业区集中;二是日本距离中国大陆、朝鲜半岛不远,但这些占领区的工业条件很差,多数军工产品仍需从日本本土生产;三是日本海运能力有限;四是日本工业所需原料几乎全靠进口,石油更依靠东南亚占领区提供。据此,美军认为海运是日本维持战争的基础。只要切断日本海运线,就能让日本无以为继。至于如何切断日本海运线,美国认为日本海军严重缺乏反水雷能力。因此美军决定用水雷来封锁日本海运线。

1945年3月,随着美军逼近日本自称“国门”的冲绳,连接日本本土与东南亚的南方航线被切断,日本的海上交通线只剩下了连接朝鲜半岛的日本海航线、经由黄海连接日本本土的华北航线以及其国内航线。再加上美军轰炸机对日本本土的持续轰炸,日本的国民生活和军工生产已经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在这种情况下,美军加快了布雷封锁的步伐。首先是美国海军尝试在太平洋地区的日占港口“做实验”,虽然这些战术规模的布雷行动不大,但效果却很好。美军动用潜艇、水面舰船和轰炸机对新加坡、西贡等日占港口实施攻势布雷,使日军在这些港口的航运活动陷入瘫痪。通过这几次小规模攻势布雷后,美军确信日本人还没意识到水雷战的危险,特别是无法扫除美国新式非接触水雷,于是美军在1945年3月中旬决定,对日本本土发动大规模攻势布雷,代号“饥饿战役”,目的是彻底摧毁日本海运能力,切断日本列岛和原料产地间的通道,封锁海港,迫使日本尽快投降。

大摇大摆去布雷

布雷方式上,美军安排陆军航空队的B-29战略轰炸机充当布雷主力,该机速度达500千米/小时,是水面舰艇和潜艇速度的数十倍,而且单机可携带6枚2000磅水雷或12枚1000磅水雷,能迅速布设雷区。特别在补充布雷方面优势明显,如果上午发现雷区漏洞,下午就可以补上。为了达到战役目的,美军动用了第313轰炸机联队近百架B-29轰炸机。

美军之所以敢拿B-29轰炸机到日本近海布雷,很重要的原因是美国海军已基本消灭日本海军主力,夺下诸多关键岛屿,方便美军陆航队就近部署轰炸机。1945年初,美军战斗机已完全掌握日本近海甚至日本本土的制空权,因此B-29轰炸机能在日本上空自由活动,日军根本无力阻止。可见,美国对日攻势布雷,完全依托于绝对的制空权和制海权。

水雷方面,美军为“饥饿战役”准备了3种采用非触发引信的沉底雷。美军还在这些水雷上搭配使用5种引信,形成不同的引信组合形式,加大日军的扫雷难度。为了配合陆航的B-29机群,美国海军特意派出约200人的技术支援队,任务是在轰炸机基地装配水雷,并根据前线反馈的信息,随时更新和调整水雷的引信标准。战役期间,这200余人总共装配了1.27万枚水雷,单月最高组装量达3975枚,充分体现了技术密集型部队的高效作战能力。另外,在布雷海域方面,美军把关门海峡当作重点布雷区,因为日本所需的80%的石油、89%的铁矿石、90%的焦碳和20%以上的粮食都是经关门海峡从海外运回本土的。

五阶段“玩死”敌人

在“饥饿战役”中,美军陆航第313轰炸机联队的近百架B-29轰炸机累计出动1424架次,投下水雷12053枚。整个战役过程大致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45年3月27日至5月3日,美军轰炸机群向日本关门海峡投放大量水雷。就在战役发起第一天,美军就动用150架次B-29,其中58架投掷航空炸弹,故意分散日军的注意力,其余92架在预定地点开始布设雷场。这一阶段中,B-29共计出动246架次、投放了2003枚水雷,仅损失5架B-29,但关门海峡的航运宣告瘫痪,日本海军母港佐世保和吴港被彻底封锁。

日本对美军突然发起的大规模布雷毫无准备,因此损失惨重。此前,日本海军为了对抗沉底雷,总是派出大量小型船艇在雷区活动,以自杀性清扫方式疏通水道,然而美军早在布雷前就考虑到日本航运条件,将水雷引信设定为大型目标,主要打击1000吨以上的航海船舶,因此日本的“自杀性扫雷”效果很差。据保守估计,这一阶段,日本损耗了约10万吨船舶,关门海峡和附近港口的航运量降低了75%。

第二阶段是5月3日到13日。美军B-29共计出动195架次、投放1422枚水雷,对已经布雷的海域实施补充布雷。这个阶段,除了继续封锁关门海峡外,美军轰炸机还对东京、名古屋、神户和大阪这些重要港口布雷,切断日本工业密集的濑户内海沿岸地带的航运。这个阶段中,美军水雷引信的设定仍是针对大型目标,并在使用新的磁性和水压引信的同时,进一步调低水雷的敏感度,以摧毁扫雷船艇。经过这段时间的补充布雷后,日本主要港口和濑户内海的通道基本被封锁,大型钢制船舶的航行全面中断。

第三阶段是5月13日至6月6日。由于美军针对日本主要港口的封锁已经完成,日本被迫将海运转向东海和日本海,因此美军B-29轰炸机在这一阶段共出动209架次、投放1315枚水雷,用于封锁日本维持海运的其他港口。在此期间,日本海军虽然开始使用拖曳磁性扫雷具和水下爆破弹来扫除水雷,但被水雷封锁的港口停航时间仍然很长,据统计,封锁后,日本主要港口的通航时间只有正常通航的10%,港口吞吐量也相应下降90%。对日本来说,更要命的是,近百艘船舶在这一阶段被美国水雷炸沉炸伤。

第四阶段为6月7日至7月8日。美军B-29轰炸机出动404架次、投放3512枚水雷。经过前3个阶段的布雷作战,美军基本实现对主要目标的布雷封锁,但日本海军经过三个月的实战对抗,扫雷效率也有了明显提高,已能有效清除兼用声引信和磁引信的水雷。而美军根据日本扫雷能力的变化,布设采用新引信的水雷。美军轰炸机部队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日本近海布雷海区更加了解,水雷储备也十分充足,因此美军准备和投放水雷的速度更高,使得日本人刚刚扫雷完毕的航道很快又被封锁,刚刚敢于出海的大型船舶又被堵了回去。据统计,在这一阶段,日本又有30万吨船舶被炸沉。

第五阶段是在7月9日到8月5日。美军B-29共计出动474架次、投放了3746枚水雷,仍以补充布雷为主,并将布雷区域扩展到日本北海道。而日本方面对美军扩大布雷海域没有任何准备,结果被封锁程度进一步加深,日本损失了约34万吨船舶,导致日本海运陷入“无船可用、无油可加”的绝境。

“神国”变“死岛”

战后统计,“饥饿战役”期间,日本共有670艘舰船(包括65艘军舰)触雷,其中294艘被炸沉,137艘被毁。为了对抗雷区,日本总共动员349艘舰船和两万余人直接参与扫雷,经过几个月的实战较量,日军扫雷技术也得到一定提高,找到对付美国所有水雷引信的技术手段,然而窘迫的国力使得日军扫雷的速度完全跟不上美军布雷的速度,往往日军头一天扫清的航道,第二天又被布满水雷,特别是到了战役后期,日军连扫雷艇都没有燃料了,而船舶的大量沉毁,更导致日军就算清扫了航道,也没有船舶可用。

反观美军,在“饥饿战役”中投入的B-29轰炸机只占对日作战的轰炸机总量的6%,布雷出动的1424架次中,损失率只有1%(15架),而每损失一架B-29,就能换来日本10万吨海上运力的损失。B-29之所以能在极低战损情况下取得如此高的作战效果,很大程度源于美国海军和陆军航空队彻底掌握制空权,令日军陷入“打不还手”的困境,不但无力对布雷的B-29实施拦截,连干扰B-29在战区投雷的手段都没有。

由于水雷的封锁,日本本土与中国、东南亚的海运线几乎全被切断,导致日本虽然在这些国家掠夺了大量资源,却无法运回国内。日军虽然在缅甸和中国抢夺了大量粮食,然而日本国内却有几百万人陷入饥荒。到了“饥饿战役”后期,日本本国岛屿之间的海上交通也被切断,完全成为一座座死岛。由于工业原料、燃煤的断供,日本军工生产在1945年8月初已接近停顿,本土日军只能依靠原有的武器顽抗,而大量动员的普通百姓手里甚至只有竹枪。按照美军估算,即便不对日本实施登陆作战,自称“神国”的日本也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不得不选择无条件投降。

阅读数 1.8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