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拉法尔加海战是帆船时代海战史上以少胜多的一场漂亮的歼灭战,也是19世纪规模最大的一场海战。英国著名海军将领纳尔逊打破禁忌,大胆用兵,摒弃传统的战列线战术,采取分队穿插的机动战术突入敌阵,将敌分割围歼,取得辉煌胜利。此战后法国海军精锐尽殁,英国则由此奠定了一个多世纪的海上霸权地位。
战前筹划
19世纪初,拿破仑统领的法国与以英国为首的反法联盟再度爆发战争。拿破仑计划避开英国海军,以陆军直接登陆英伦半岛进攻英国本土。为牵制住强大的英国海军,拿破仑派法国和西班牙的联合舰队在大洋上与英国海军周旋。然而这场”猫捉老鼠的游戏却被英国人玩成了老鼠捉猫”了。
1805年9月,英国舰队指挥官纳尔逊得知由维尔纳夫率领的法西联合舰队进入加的斯港后,他立即开始筹划歼灭法西联合舰队的方案。9月中旬,纳尔逊与封锁加的斯港的柯林伍德舰队会合,接管其指挥权。并与所有舰长解释了他的作战方案。
纳尔逊的计划是将英国舰队分成二个支队和一支预备队,一支队由他率领,负责突破敌舰队中央,切断其前后联系;另一支队由柯林伍德率领攻敌后卫。预备队负责消灭旗舰,令对方陷入混乱,最后逐个歼灭被分割的法西舰队。为保证作战效果,纳尔逊在作战方式上给予了下属极大的自主权,只要求他们充分发挥积极主动敢于近战的精神。纳尔逊的作战计划令各舰长们极受鼓舞,将此战术称为“纳尔逊秘诀”。
与此同时,由维尔纳夫率领的法西联合舰队的境况则颇为困窘。拿破仑给维尔纳夫的命令是:从加的斯港出发,通过直布罗陀海峡前往地中海,配合拿破仑在意大利的军事行动。然而尚未动身,便被英国海军封锁在加的斯港内。10月8日,维尔纳夫召开作战会议。此时尽管他已经预见到纳尔逊会采取切断联合舰队前后联系,进而包围后方,各个击破的作法,但却拿不出有效的应战对策。他只是向手下强调:如果联合舰队占了上风,则应迫近敌人,然后一对一的作战;如果落了下风,虽应保持战线,而每个舰长也要各自为战。
作战经过
临阵掉头影响士气
1805年10月19日下午,维尔纳夫带领联合舰队出发,决定冲出加的斯港英军的封锁。两个半小时后,纳尔逊获知敌舰出港的信号,立即发出“全面追逐”的命令。英国舰队原有33艘战舰,由于其中6艘奉命去护卫一支运输船队,只剩下27艘战舰,于是纳尔逊调整作战计划,取消了预备队。
10月21日拂晓,当法西联合舰队驶抵特拉法尔加海域距英舰队只有12海里时,纳尔逊也发出成两个纵队“前进”、“备战”的信号。
此时维尔纳夫认为,会战不可避免了。但由于风力的影响,他命令舰队180度转向,目的是使加的斯港处于下风位置,便于开战后受损的舰只撤回港内。然而这个未战先怯的临阵调整方案非常糟糕,要知道在帆船时代,大舰队一次调头要花2~3个小时,其间很难保持战线严整,而且战前调头就像阵前退却一样,必然影响到士气。
就在联合舰队集体转向时,英国舰队已成两路纵队满帆赶来。上风纵队由纳尔逊指挥,下风纵队由柯林伍德指挥。纳尔逊此时打出了振奋人心的著名旗语:英格兰要求人人恪尽职守!
11时30分,柯林伍德指挥的纵队逼近联合舰队后段,维尔纳夫也发出“向联合舰队开火!“的命令。
英舰横切联合舰队
会战开始后,柯林伍德指挥的“王权”号率先冲入敌阵后,切进法舰“弗高克斯”号和西班牙舰“圣安拉”号之间。“王权”号先用左舷炮轰击“圣安拉”号船尾,重创对手,接着向“弗高克斯”号发射右舷火炮,而后又驶近“圣安拉”号,再次向它射击。不久柯林伍德就发现周围都是敌舰,遭到40分钟的猛烈围攻后,“王权”号几乎成了一个失去控制的空船壳,而西班牙的“圣安拉”号则完全丧失了战斗力,随后下旗投降。
继“王权”号之后,英舰“贝里岛”号也插入敌阵,和“王权”号一样,它也很快被敌舰包围,主桅杆被炸断,人员伤亡惨重。虽然如此,“贝里岛”号的舰员把军旗钉在后桅杆上,继续奋战。此时柯林伍德纵队的每艘战舰都垂直插入了敌方横队中,用两侧舷炮猛击首尾两端的敌舰,使敌舰遭到连续的集火射击,渐渐赢得了主动。
旗舰“对决”纳尔逊受伤
柯林伍德纵队投入作战25分钟后,纳尔逊纵队也投入战斗。纳尔逊所在的英军旗舰“胜利”号负责搜寻联合舰队的旗舰,它向法舰“三叉戟”号发起攻击,推测维尔纳夫可能在这艘四层战舰上指挥作战。靠近“三叉戟”时才发现其后方的“布森陶尔”号挂着总司令的将旗。“胜利”号开足马力,钻到“布森陶尔”号后方朝其猛射。这时法舰“敬畏”号赶来救援,与“胜利”号纠缠在一起,双方展开残酷的接舷战,由于“敬畏”号上的舰员受过良好的步枪射击训练,一名狙击手击中了正在指挥的纳尔逊,纳尔逊身受重伤,被抬入船舱。双方继续鏖战。赶来的英舰“海王星”号先向“布森陶尔”号射击,再去攻击“三叉戟”号,一个半小时后,“三叉戟”号舰员战死245人,负伤173人,这艘巨型战舰遂下旗投降。而在两艘英舰“巨人”号和“征服者”号的夹击下,“布森陶尔”号终于坚持不住降旗投降,维尔纳夫成了俘虏。
就在维尔纳夫成了俘虏之后,联合舰队的前卫才赶来支援。这支迟到的前卫支队最初不管不顾,一直朝北航行,直到发现和后边舰队之间出现很大空袭后便停在原地,直到接到维尔纳夫的命令才赶来救援。短暂的反击中,10艘军舰5艘被迫投降,5艘逃离战场。
下午4时30分,身负重伤的纳尔逊得知胜利的消息后终于闭上了双眼。
战役点评
特拉法尔加海战的意义
特拉法尔加海战中,英国海军取得决定性胜利。作战中英军伤亡1600余人,军舰无一损失;法西联合舰队伤亡6900余人,被俘约7000人,战舰损毁8艘、被俘12艘。
无论从哪方面说,特拉法尔加海战都是一场值得纪念的战役,它对历史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晌。拿破仑的侵英梦想被完全击碎,一百年来的英法海上争霸至此结束,英国成为称雄全球的海洋帝国,海上霸权维持了一个世纪之久。更重要的是,这场战争告诉1805年的世界一个“真理”:拿破仑并非天下无敌。还有人在总结这段历史时称,如果没有特拉法尔加海战,就不可能有半岛战争;如果没有半岛战争,就不可能有滑铁卢会战。因此“一个特拉法尔加,一个莫斯科,把不可一世的拿破仑赶下了台。”英国历史学家威尔逊在“剑桥近代史”中则对这场战争作了如下评语:“特拉法尔加海战在1799年~1813年的拿破仑战争中,的确是一场真正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会战。”
从战役本身来分析,英军在特拉法尔加海战中取胜的原因至少包括四个方面:
第一,英方统帅比法方高明。无论是经验阅历,还是胆识智慧,以及个人威望方面,维尔纳夫跟纳尔逊都没有可比性。纳尔逊是英国在帆船时代最著名的海军将领,在其长达35年的海军生涯中,身经百战,屡战屡胜。纳尔逊在作战指导方面最可贵的精神在于敢于破旧立新,同时他还是一位德才兼备的开明领导,鼓励部下发挥主动精神。英国舰队上下官兵对其统帅的航海技术、英勇品格、行为准则和指挥才能都由衷钦佩,甚至连拿破仑也非常推崇纳尔逊,当听到纳尔逊的死讯后,拿破仑甚至发出命令,在每艘法国军舰上悬挂纳尔逊的画像,这样做既是为了纪念这位杰出的将领,也是希望法军以他作榜样。
法西联合舰队的指挥官维尔纳夫是贵族出身,虽然饱读兵书,也不乏个人勇气,但本质上却是一个失败主义者。他在内心并不相信拿破仑的侵英计划,在1798年的尼罗河口的战斗中,他指挥的战舰是两艘逃走军舰中的一艘,而这场战役正是纳尔逊指挥下的最辉煌的战役之一,此后,他对纳尔逊总是心存畏惧,有一次甚至把前来会合的友军误认为是敌人,而仓皇躲避。由于多次错失良机,拿破仑对维尔纳夫非常失望,评价他“是一个既无决断能力又无魄力胆量的人,连指挥一艘快速炮帆船的资格都没有”,整个法西联合舰队都对自己的指挥官缺乏信心。
第二,英军的战前准备比法军更充分。这一点在战前筹划上表现得尤为突出。自从17世纪中叶舷炮战术发展成比较稳定的战列线战术后,各国海军都强调舰队应以单纵队战斗队形,运用战列线战术实施海战。这种方式存在行动迟缓、力量分散、无法集中兵力打击敌人的弱点。纳尔逊看出问题,经充分考虑后,他大胆破除禁律,针锋相对地创造出分队穿插的机动战术,即所谓的“纳尔逊秘诀”,这样可能争取到更多的时间,在敌前卫调头来援之前重创甚至解决掉敌军后卫。此外,英军的战场监控也比较得力,对手刚一出海就被牢牢锁定,直至将其歼灭。
反观法方,维尔纳夫虽然准确地预见到纳尔逊会采用分割包围,各个击破的战术,但却无法应对,根本原因在于其作战思想僵化,缺乏摒弃鱼贯而行战列线战术的魄力,在作战会议上的强调也显得刻板,没有现实意义。而维尔纳夫之所以选择10月19日出港作战,是因为拿破仑派来接替其职位的将领即将抵达,这种因个人得失荣辱愤而率舰队冒险出港的做法实在不可取。
第三,英军的战斗精神压倒了对手。客观地说,这场会战中法西联合舰队的战斗精神也不弱,虽然临战前整个舰队180度的调头自乱阵脚影响了士气,但在作战过程中其表现仍然很勇猛,被俘战舰是在遭到猛烈打击,舰员伤亡惨重,基本丧失战斗力的情况下才下旗投降的。但英军的战斗意志显然更胜其一筹。纳尔逊和柯林伍德两个纵队的指挥舰都一马当先冲锋在前,指挥官不避炮火靠前指挥,全体官兵戮力同心奋勇杀敌。“贝里岛”号遭敌围攻后,受损严重,主桅杆都被炸断,却将军旗钉牢在后桅杆上,死战不退。如此顽强的战斗精神一方面源于对胜利的信心、对统帅的信任,另一方面应该也受到了纳尔逊那句“英格兰要求人人恪尽职守!”旗语的激励吧。
第四,英军的战斗素质强于对手。除了战斗精神外,英军的战斗素质也超过对手。尤其火炮射击技术,英军比对手娴热得多,不仅命中率更高,射速也快了一倍。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之一是遭到封锁的法、西两国海军练习机会较少,而英国海军正好相反。柯林伍德曾告诫他的船员:“如果五分钟内,能使侧舷火炮作三发精确射击,就没有任何舰只能抵挡你们。而如果经常练习的话,其实只要三分半钟就够了。”英国船员经常操练大炮,训练有素。这意味着,战斗中一艘英舰的火力往往抵得上两艘敌舰。从双方的伤亡对比也可看出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