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罗斯福的第二个任期看似平淡,然而正是在这个任期内,罗斯福深刻地改变了美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发展路径。
文 /全历史 张君恪
1937年1月20日,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宣誓就职,开始了他的第二个任期。
美国总统任期最多为两任,只有罗斯福一个特例,四任总统,后来在第四个任期上去世。
罗斯福在第一个任期内(1933-1937)实行了新政,改善了大萧条时期的经济状况;第三个任期内(1941—1945)他带领美国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比较来看,罗斯福的第二个任期(1937-1941)看似非常平淡。但是这个平淡的任期也在历史上留下了非常深远的影响。(想了解更多罗斯福带领美国参加二战的故事,请a到1941年12月7日的珍珠港)
首先,在外交方面,罗斯福正是在第二个任期内,改变了美国长期以来所秉持的孤立主义,开始援助同盟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美国通过了一系列中立法案,就是为了避免使美国卷入战争当中。罗斯福在再次当选总统之后,虽然美国还没有参战,但是态度已经开始动摇。
1940年9月,罗斯福就试图摆脱中立法案的束缚,通过了基地驱逐舰协定,开始为英国提供护航用的驱逐舰。后来罗斯福的立场也越来越明显,1940年12月29日他的炉边谈话节目中表示美国要成为民主兵工厂。他认为美国应该为英国、中国等和法西斯政府作战的国家提供援助。
正是因为罗斯福开始援助同盟国,所以才有了后来的《租借法案》。在抗战中著名的飞虎队的飞机就主要是由《租借法案》提供的贷款资金购买的。

其次,在国内政策方面,罗斯福向最高法院发出了史无前例的挑战,但最后双方达成了和解。
在罗斯福的第一个任期内,最高法院一直在和罗斯福的新政作对,判定了多个新政法案违宪。
让罗斯福更无可奈何的是,由于美国三权分立,最高法院的法官享有终身任期,除非渎职。但是在他的第一个任期内,最高法院没有任何一位大法官退休或辞职,这使得他成为一个多世纪以来头一位在当满一届总统后却仍没有机会任命大法官的总统。
所以到了第二个任期,罗斯福决定不忍了,他想让最高法院多一些支持新政的自由派法官。再次当选后,罗斯福很快就提出了一项震惊国会的司法改组法案。法案如果通过就能让他任命五名新法官。
这个被称为“填塞法院计划”的法案,在当时的美国政坛可以说是引起了滔天巨浪,被人认为是行政权向司法权赤裸裸的挑衅,威胁司法独立。国会有一份关于这个法案的报告中就有提到,如果这个法案通过,“我们的政府将会变为人治而非法治的政府……宪法将会由政府的行政分支或立法分支说了算”。
法案最终自然是没有通过,不过最高法院也逐渐转变了立场,不再阻挠新政的实行。后来随着最高法院大法官的死亡和退休,让罗斯福几乎没有争议地自行任命了八位大法官。这使他成为了自华盛顿以来任命最高法院大法官人数最多的总统。
除了罗斯福实行的政策,他的这个任期本身也非常独特的地方。
第一,罗斯福的第二个总统任期(1937-1941)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从1月20日开始的任期。1933年之前,美国总统就职日被定为3月4日。1933年宪法第20条修正案生效后,就职日期就改为了1月20日。
这条修正案也叫“跛鸭修正案”,因为人们常用“跛脚鸭”来称呼一个因任期快满而失去政治影响力的公职人员。11月总统选举后,下年初新当选总统宣誓前的时期,被称作“跛脚鸭时期”。

在交通不是很方便的过去,选择3月4日是为了给收集及统计选票工作充足的时间,也让新当选总统有足够时间处理私事然后赶往就职地。但是这样一来即将卸任的总统的“跛脚鸭时期”就有点长,也导致即将更换人员的总统班子在一个比较长的时间段内难以及时应对一些重大危机事件。
所以“跛脚鸭修正案”通过之后,“跛脚鸭时期”就能大大缩短,新当选的总统能够很快就职。而且根据历法,1月20日一般不会是星期天。
第二,在美国历史上,总统的第二个任期通常都是最后一个任期,但罗斯福除外。
一般来讲,美国总统连任不会超过两届。这是因为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在两届总统任期届满后,拒绝竞选连任,他说:“我的所作所为将可能成为以后历届总统的先例。”
果然,正是因为华盛顿树立的这个先例,后来的美国总统最多只连任了两届。所以总统在第二个任期最后的几个月时间里不可避免地要当跛脚鸭了。也有总统曾经谋求第三次与之前不连续的任期,但都饱受抨击。
罗斯福在第二个任期(1937-1941)快要结束的时候参加了竞选,并再次成功当选。他能当选和时值二战美国处于战备状态密切相关。这在美国历史上不仅是史无前例的,而且在1951年美国宪法第二十二条修正案生效之后,以后的总统也不可能连任超过两次了。罗斯福在第二个任期快要结束时,避免了当“跛脚鸭”的命运。后来的美国总统就再也没有这样的好运了。
历代评价
他把自己从轮椅上举起,把整个国家自屈服中解放。
——罗斯福的传记作家让·爱德华·史密斯
他推翻的先例比任何人都多,他砸烂的古老结构比任何人都多,他对美国整个面貌的改变比任何人都要迅猛而激烈。然而正是他最深切地相信,美国这座建筑物从整个来说,是相当美好的。
——美国著名记者约翰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