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龙门石窟的历史劫难和文物回归

洛阳龙门,古称“伊阙”,东西两山对峙,合抱一泓清流。唐宋以降,名臣勋将,迁客骚人,咸会于此。唐代诗人白居易曰:“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洛阳龙门石窟始凿于公元493年,是我国最早的具有典型民族造像风格的佛教艺术宝库。然而,历史上这座佛教宝库却屡遭劫难。

公元574年,北周武帝下诏禁佛道二教,龙门石窟虽未禁毁,但也是停工封窟。之后唐武宗“会昌灭佛”和五代周世宗灭佛以及战乱,使龙门石窟再次遭受较大规模的人为破坏。不过,真正贩卖龙门石窟造像到国外的事则发生在民国之后。

20世纪初到40年代,除了日本的关野贞,还有常盘大定、水野清一、长广敏雄、法国的沙畹、中国的关百益等一大批学者,曾先后到龙门考察并拍摄了大量的照片出版。2011年3月,洛阳市博物馆就展出了日本学者关野贞于1907年和1918在洛拍摄的60余帧龙门旧照。20世纪初,这批照片的公布,不仅使世人认识了龙门石窟,也招来了一些不法分子对龙门石雕的掠夺。

宾阳中洞是北魏洞窟的代表,窟门内两侧及转向左右壁的一小部分,各有一块高2米、宽约4米的被凿残面,这就是北魏有名的皇帝和皇后礼佛图浮雕的位置。关于帝后礼佛图被盗,有这样一段经历。1934年,美国人普爱伦来到龙门进行调查,与其他学者不同的是,他的目的是要确定龙门最精美的雕刻艺术品的位置,然后出钱请人盗凿。同年的10月21日,普爱伦与北京古玩奸商岳斌私下签订了盗凿宾阳洞礼佛图的合同(1952年在岳斌家中搜出),让岳斌根据照片盗取帝后礼佛图,议定价洋1.4万元。1965年龙门石窟保管所查问了当年参加盗凿佛像的偃师县杨沟村石匠王光喜、王水、王惠,据他们回忆,当年的偃师杨沟村伪保长王梦林、土匪王东立、王毛、王魁等人勾结洛阳东关古玩奸商马龙图(聋子),持枪胁迫他们,于夜深人静之时,将帝后礼佛图凿下,因为害怕惊动四周的村民而激起民愤,他们还派土匪持枪站岗放哨。由于石质坚硬,光宾阳洞就凿了两三年。普爱伦按凿佛像的多少分次付钱。他们将凿下的石雕像放在石灰下面,装扮成进城卖石灰的,之后想方设法装箱运到北京,拼凑完整后再运往美国。如今,这两件弥足珍贵的礼佛图分别藏在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和美国堪萨斯州纳尔逊博物馆。

其实,这不过是千万桩事件中较为具体的一件。其他如古阳洞、万佛洞、莲花洞、老龙洞、药方洞、魏字洞、唐字洞、极南洞以及东山擂鼓台诸洞均有这一时期被盗凿过的残迹。

1907年夏天,法国汉学家沙畹到龙门考察时拍摄了大量照片,之后陆续发表在《北支那考古图谱》上。照片中的古阳洞,尽管主尊已用彩绘改成了太上老君的装束,但南北两壁大小上千个像龛中的人物、龛楣、背光图案等精美雕刻依然完整。而在1918年关野贞所拍摄的照片中,古阳洞中有名的孙秋生造像龛、高树造像龛等多处佛像已经是身首分离。被盗的时间在1908年至1918年。可见这段时期,土匪对龙门古阳洞的盗凿是多么的猖獗。美籍华人陈哲敬1993年在《石佛礼赞》中说:“在本世纪初,北京琉璃厂的石佛头还无人问津。因此,古董商有“没人敢要佛爷头”之说。据欧美的古董商透露,最早开始买卖中国古石雕的是法国人。兹后,有日本的山中商会着手经营,而且规模较大⋯⋯时有国人卢芹斋初在巴黎,继在纽约,开设了战前最大的中国古董店,石雕多数由其包办。这些古董商的经营,导致了龙门石窟佛雕艺术品源源不断地流向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瑞士、日本等国家。

万佛洞完工于唐代永隆元年。窟内造像布局有别于其他洞窟,左右壁雕有千佛和乐舞伎,正壁上方高浮雕52尊多姿的供养菩萨,窟顶有飞天环绕。正是这样一个富丽堂皇有确切纪年的经典洞窟,成为众多盗宝者的盗窃目标。从沙畹和水野清一拍摄的照片分析,窟内雕像是被分作多次盗凿的。1936之前,万佛洞正壁的二胁侍菩萨头像、二供养人头像、52尊供养菩萨、前壁的天王头像都已不存。1936年之后,窟顶的飞天、左右壁下方的伎乐、窟门外南侧力士也陆续被盗凿。1971年,当时的龙门石窟研究所对龙门街、魏湾、郭寨群众的调查得知,万佛洞窟顶飞天、前室两侧的狮子像是杨沟土匪王魁盗凿的,1953年北京法院来人,还让王魁站在狮子被盗的地方照过相。

从关百益在《伊阙石刻图表》后序中的一段话,可以了解旧中国官僚们愚昧无知的程度。序云:“尤可怪者,壬申(1932年)九月间修伊阙西山下石道,工人妄取山石炸石毁佛龛无算,闻土人言炸山石时,声言奉上官命,将西山参差不齐处尽行炸平!果如所言则魏唐古迹损伤更难臆计。所幸正炸取间,适有西人夫妇,游历至此,睹之大不谓然。驰告县署,县长诿为不知,派人查视如所言,遂指取东山万佛沟口之石以供修路之用,西山古刻赖以保全。余数其已毁之处,凡老龙洞北一段,石牛溪南一段,九间房下一段,老君洞及火烧窑下各一段,六座塔及路窑下各一段,计共有七段之多。嗟乎!中国古迹自己不知爱护,必待外人干涉始得强留而不毁,岂非国民之大耻耶!”

龙门二十品是书法界推崇的20块北魏造像题记,其字体造型方峻,沉着凝重,存汉隶之笔力,开楷书之先河。古阳洞里有十九品,另一品在慈香窑。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曾大赞此书体有十美。1915年,河南知县曾炳章对龙门全山洞窟作调查时,觅工遍拓龙门碑刻题记。洛阳的旧古董商吴桂洁说,曾炳章为了取得大量拓片,凭借官府势力,广集木材,在各主要石窟内,高搭架子,经年累月从事搜集拓印。派出的监事人又在附近村子作威作福,派人派差,人怨沸腾。城内碑帖商人见有机可乘,纷纷向监事人行贿,利用官方所搭木架,常常进行拓印。本来拓印就会对石刻文字造成一定损坏,而丧心病狂的商人,每拓一次,就故意损毁数字,以便抬高价值。这期间,被破坏最严重的是二十品之一的《魏灵藏造像碑》和《解伯达造像碑》。

在宾阳中洞南壁菩萨和正壁右弟子的服饰上,昔日写有“河南宏卫陆军第十三团第二营第一连”和“省保安四团第一中队,民国二十四年十一月”等字样。说明这里曾经驻扎过军队,由于在洞窟里使用过锅灶,造成洞内南壁壁面和佛像面目皆被熏黑。

纵观新中国成立前龙门石窟被盗之状况,佛像损失严重。根据龙门石窟研究院调查,历史上龙门石窟被毁各类造像有上千尊,流散到国外的雕像近200件之多。其中一部分已查明下落,它们分别藏于国外的博物馆和私人手中。

令人欣慰的是,经过多方的努力,2001年4月,加拿大政府将龙门看经寺手持莲花迦叶高浮半身雕像送还中国,现保存在龙门石窟研究院。2005年10月22日,在龙门石窟观景台举行了一场隆重的海外文物回归交接仪式。龙门石窟又有7件流失海外的石雕像经过近百年的颠沛流离,由国家文物局正式移交给龙门石窟研究院。这7件文物是古阳洞高树龛释尊佛头;火烧洞左壁观音菩萨头像;佛头像两尊;天王头像、交脚菩萨头像和飞天造像各一尊。

说起这7件文物的回家之旅,要从美籍华人陈哲敬先生来龙门寻找流失北魏石雕像说起。上世纪五十年代,陈哲敬先生曾经在上海名师门下研习中国书法以及中、西画和雕刻。六十年代他移居美国,在博物馆里看到云冈、龙门、天龙山等石窟的雕刻精品后,开始孜孜不倦地从事祖国文物的收藏和研究。1992年,正值纪念龙门石窟开凿1500周年之际,陈哲敬带着几张石雕佛像的照片来到洛阳,与当时的龙门石窟研究所考古专家温玉成教授会面。据他说,他从美国一位收藏家手中购得一件北魏时期的佛头,经中央美术学院汤池教授判断,应该是龙门石窟的雕像。看到雕像的北魏特征,温玉成当即决定先从古阳洞寻找,经过几天的搭架、一个一个像龛的比对核实,最终辨认出这两尊像的位置,一尊是位于古阳洞北壁上层的高树龛佛头像,一尊是火烧洞内左胁侍菩萨头像。这两尊像在失散近百年之后,终于身首合一了。

洛阳龙门石窟这一承载古代佛教文明的世界文化遗产,传递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视觉的震撼,更是精神层面的启迪。当我们驻足于大佛前,享受着北魏以来历代艺术匠师精湛雕刻艺术的同时,更感到保护好这一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是多么的重要。当我们回首龙门石窟遭劫历史和在异国他乡目睹这些精美文物的时候,不禁感慨万端,期盼着这些珍贵的艺术精品能够早日回归故乡!

阅读数 1.9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