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货币的国家之一,学界普遍认为,1971年山西保德林遮峪商墓出土的109 枚铜贝是我国最早的金属货币。早期的货币属于商品交换的自然产物,是由直接从事商品交换的商人所铸造。此后,随着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货币在商品交换过程中的影响力逐渐增大,于是政府开始将货币的铸造权收归国有,这样不仅可以从发行货币中大获其利,而且也成为彰显中央权力的一种方式。
古代货币作伪沿革
我国古代货币作伪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史记》卷一二九《货殖列传》记载,中山国“地薄人众,民俗懁急,仰机利而食……起则相随椎剽,休则掘冢作巧奸冶。”中山国的民风并不淳朴,群众大都不劳而获,平日不是聚众起来杀人劫物,就是私自盗铸以获利。1979 年,中山国灵寿故城出土发现了大量圆足布币以及铸造布币的钱范。
如众所知,圆足布属于战国时期赵国发行的一种货币,主要在赵地流通使用。而中山国遗址发现的这些圆足布大都铸造低劣、文字漫漶,最为重要的是它们的重量仅有12克,与标准赵国布币20克左右相差甚远,这充分说明中山国在战国时期曾大量仿造赵国货币,并通过此手段而获得利益。
秦始皇统一全国之后,对货币的铸造与使用进行了较为严格的规定:一枚货币标准重量为十二铢,面值为“半两”,并且实行黄金与铜钱并行的货币制度。尽管如此,依然无法杜绝民间盗铸现象,从出土秦国钱币实物来看,半两钱多呈大小不一的状态,那些形制较小且重量明显低于法定标准的劣质货币极有可能出自盗铸人之手。
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大批秦代木简,其中就有官府破获盗铸钱币的案例,简文曰:“某里士五甲、乙缚诣男子丙、丁及新钱百一十钱,容(镕)二合,告曰:‘丙盗铸此钱,丁佐铸。’甲、乙捕索其室而得此钱,来诣之。”
汉承秦制,继续使用半两钱。此前经过长期的战争破坏,汉初社会经济极端凋敝,遂出现了国家货币供应不足的状况。与此同时,由于长期无人管理,矿产资源荒芜废弛,封建政府也没有足够的能力承担铸造钱币的任务。于是,统治者采取“使民放铸”的货币政策,民众可以私自铸造钱币,由于无人监管,盗铸活动逐渐盛行,并很快导致市场出现了“市肆异同,钱文大乱”的局面。
汉武帝元狩五年(前 118),中央下令郡国铸钱,从此五铢钱便成为新的货币单位。新钱流入市场之后,盗铸现象仍然十分严重,于是政府制定严苛律令,但仍不能有效地制止,史书称,“盗铸金钱罪皆死,而吏民之犯者不可胜数”,可以想见当时的情形。
东汉时期货币的作伪手段开始出现变化,人们索性不再继续盗铸铜钱,转而开始对国家发行的法定货币进行改造,这里的改造就是使用剪凿的方式将完整的铜钱一分为二,剪去外郭而剩下里面的部分被称为剪轮钱,而凿去里面部分仅剩外郭者则称之为綖环钱,当时很多人将这种重量不足的恶钱混入法定货币当中,试图掩人耳目、混淆使用过关。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货币制度极其混乱的一个时期。由于长期战乱,许多地区分裂割据,各自为政,因此铜钱的形制、大小、轻重、文字等杂乱无章,五花八门。另一方面,割据势力的统治区域都比较狭小,财力、物力有限,导致铸钱的数量不足,不能满足流通领域的需要,迫不得已只能允许新钱、旧钱和外来铜钱共同使用,于是便出现各种轻重大小的钱币混合流通的局面。
南朝时期,政府开始铸造面值为“两铢”的小面值钱币,民间也开始仿造这种小钱,两铢伪币质量低劣,没有外郭,不经过打磨,看起来与剪凿钱十分类似,当时人称之为“耒子”,相传这种钱币“万钱不盈一掬”,而且“随手破碎、入水不沉”(《南史》卷三四《颜竣传》)。
北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设立交子务,我国历史上第一张纸币由此诞生。伴随着纸币的产生,伪币也随之出现而来,史书中多次出现伪造交子的记载,而且由于“以伪造犯法者多”,竟然使得皇帝与转运使“废欲不用”。南宋淳熙四年(1177),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名有姓的假钞贩子出现了,此人名叫蒋念七,在广德军伪造了会子四百五十道,后又同黄念五一起伪造了九百道,被捕后被官员救出,藏在官员家里,在官员的荫庇之下继续从事伪造纸币的老本行,直至最终案发。
由于纸币属于大面额货币,如果放任假币流通,市场不久便会趋向混乱,甚至崩溃,于是政府开始注意设计防伪措施。最初的防伪手段是改用质量精良的纸,使得民间较难仿造。到了元代制造伪钞的方法有两种,一是雕版印刷,二是挑补描致。为了打击钞票伪造,政府制定严刑律法,规定:私自雕刻雕版印制伪钞要砍头,即便是不严重的情况也要流放千里。更有甚者,将伪造纸币等同于谋杀亲生父母一样,概杀不赦。元代发行的纸币上面,明确写明:伪造者斩,赏银五锭,仍给犯人财产。
明清两代,由于较多使用白银和宝钞,铜钱处于时停时铸的状态。此时民间市场上开始出现了伪造银锭。伪银主要是从两方面做手脚:一是想方设法降低银两的成色,由于过去人们辨别银两成色的方法是看银两铸成后在表面形成的纹路,因而不法分子就专门在假银锭上伪造纹路。二是在银两的重量上做文章,就是千方百计地将一些其他廉价金属加入银锭之中。
由于假银锭日益猖獗,严重地影响到了市场正常交易,有一个叫陈怀轩的浙江人,将他从书坊中买的一本关于如何鉴别真假银两的书抄录下来,取名为《新刻江湖杜骗术》,教人们如何识别真假银锭,这也是已知最早的一部鉴别真假银两的著作。
货币作伪屡禁不止的原因
通过上面的论述,可以明显看出,我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均制定了较为严格的律法以防止伪币的流通,但为何屡禁不止呢?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
首先,伪造货币可以获得暴利,利益的驱使是一切经济犯罪的原动力。清末文人黄钧宰在其笔记《金壶七墨》中记录,咸丰五年路过清江县,见到县衙私自销毁、改造不足值的当十钱,而一旦当十钱因贬值无法流通的时候,又镕毁大钱,掺杂以铅沙杂质,铸造更小的钱。作为政府管理部门,为了追求利益居然如此明目张胆地伪造钱币,更何况百姓乎。
其次,古代铸造钱币的过程并不需要较高的工艺技术,一般百姓在家即可开炉铸钱,而且铸钱所用的工具大都属于常见工具且较易获得。与此同时,官府铸造的钱币有时粗糙,这就使得私铸钱更加易于模仿,在市场流通中增加辨认难度。
封建政府对货币作伪的惩处与防范
综上所述,伪币的滥发不仅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而且加剧了社会矛盾,成为封建社会的一个毒瘤。既然如此,历代政府会采取怎样的应对措施防止伪币的使用与流通呢?事实上,历代政府均十分重视对货币作伪的惩处与防范。
一般情况下,政府会颁布刑律,严禁伪币的制造和流通,很多历史时期,一旦发现钱币私铸现象,都是可以杀头的。有时候,朝廷严格控制了币材的产区,不允许民间私自挖矿,这样也在一定程度上杜绝了作伪的源泉。与此同时,政府加强货币的防伪功能,诸如宋代的交子,不仅提高印制纸张的质量,甚至还偷偷做一些暗记。到了明清时期,政府专门设置一些机构,查验市场上的银两质量,有效地监管了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