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宣和裱

宣和裱,又称“宋式裱”,是宋徽宗内府收藏书画的一种装裱形式,因徽宗宣和年号而得名。其形式多是画心上下镶隔界,不镶绫边,周以古绸绢边栏之,同时按一定格式盖有内府收藏印章,这种装裱更适用于扁宽、方正的画心。宣和裱对日式装裱有较大影响,常见日本回流书画的日式装裱,正是宣和裱的演变,同时在日本也保存着相当多的宣和裱形式书画作品。但目前国内传统书画装裱工艺面临传承缺失风险,宣和裱工艺从事人员更是凤毛麟角。

宣和裱的用料大致可以分为基本用料和装裱用料两种。其中基本用料有水、浆和纸;装裱用料有绫、绢及其他辅助材料。严桂荣《图说中国书画装裱》中谈到“宋氏装裱因始于宋徽宗宣和年间,也称宣和装。其用料、用色都有具体要求。画心用米色的绫隔水,古铜色绢框,天、地头用湖蓝色或深灰色绫装裱。”上海博物馆2015年12月至2016年3月举办的“吴湖帆书画鉴藏特展”展出有几幅宣和裱作品,这几幅作品最明显的特点是色彩的搭配。几乎都运用淡青色系的绫子做天地头,运用的图案以凤凰为主;而后用米色系绫子做上下隔水,图案仍为凤凰图案;最后每幅画的边框都运用区别于隔水的米色系绢进行装饰。其中几幅在图案、颜色选择上采用的可能是同一种材料,可能出自同一装裱师傅之手。

宣和裱的通常款式有二。其一是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北宋梁思闵《芦汀密雪图卷》的“手卷”式,其天头用绫、瓣后隔水用黄绢,尾纸用白宋笺、加画本身共五段。这种装式的特点,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印章的作用。尤其是当撞边、转边、套边三种卷轴装式同时并存时,人们很难再从几乎统一的接镶顺序及镶料颜色上去辨认“宣和裱”的本来样式。其二是立轴的“宣和装”。通常做法是在处理好画心之后,将画心上下镶接米色系的隔水,之后在镶好隔水的画心四周配以古铜色绢边,最后镶接青色系的天地头(亦有将左右两条古铜色绢边,直通天地头的做法)。这种装裱形式最大的特点就是天头上镶裱的惊燕带。在古时候,惊燕带是在天头上缝制两条飘忽的带子,这两条带子在风的吹动下轻轻拂动,用以驱赶落在字画上的蝇虫。现今习惯把这两条带子贴牢,用作装饰。

宋代出现宣和裱之前,卷轴、挂轴都是没有边的,卷轴画心的上下、挂轴的画心的左右两侧容易受损。宣和裱增加了镶嵌小边这一工序,从而对画心起到了保护作用,也增强了观赏性。现今,那种铃盖“宣和七玺”的“宣和裱”卷轴,早已不复存在了,现在所指的“宣和裱”,大都是对立轴而言,所使用的装裱形式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宋代宣和裱,而是明清流传下来的宣和裱。宣和裱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京裱,由于北方地区的书画以大幅为多,京裱受宣和裱影响多运用小边裱法,同时在宣和裱的基础上加以创新,成为了北方装裱技艺的主要流派。

面对如今机裱快速占领装裱市场的现状,应认识到机裱对书画的破坏。机裱字画要经过高温,高温会加速纸张、绢帛的碳化与老化。目前来看,碳化的纸张尚无法修复。且机裱无法重新揭裱,机裱通过高温融化胶膜,粘合画心,纸张里已渗透胶液,同时加速了纸张脆化。传统装裱所用的粘合剂是面粉制作的浆糊,对纸张几乎没有损害,传统的书画装裱工艺对于中国书画来说仍是不可或缺的存在。

阅读数 1.9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