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过莱茵河争夺雷马根大桥

1945年初,盟军在西欧战场高歌猛进,直逼德国西部的莱茵河。如果能够渡过莱茵河,盟军将趁势攻占德国最重要的工业基地鲁尔区,然后与东线苏联红军相互响应,发动对希特勒的最后进攻。此前,盟军为防止德军调动部队,已将莱茵河上多处桥梁炸毁。当美军抵达莱茵河畔时,几乎找不到可供使用的桥梁。因此,1945年3月7日的雷马根大桥争夺战,成为美军顺利渡过莱茵河的关键。

疯子才会试图通过雷马根大桥

1945年3月7日,美军第9装甲师一支先头部队奉命杀向莱茵河畔一座名为雷马根的小村庄,准备占领这里后继续向南,与巴顿将军的第3军会合,寻找可供渡河的桥梁。

中午12时56分,这支部队爬上雷马根北侧一座小山,侦察人员惊讶地发现他们面前居然出现了一座横跨莱茵河的大桥。侦察员用颤抖的双手举起望远镜,清楚地看到桥梁上川流不息的车辆——这是一座完好无损的桥梁!闻听这一意外发现的第9装甲师B战斗群指挥官威廉姆·M·霍奇准将率部火速赶往现场,但迟迟不能下定夺桥决心。

参谋人员确认,这座桥即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建造的雷马根大桥(亦称鲁登道夫大桥),主桥为钢质结构,桥上原铺设有两条铁路线和一条人行道,德国人已将其中一条铁路用木板覆盖改成了可供汽车通行的公路。大桥西岸(即盟军一侧)的路况非常糟糕,东岸则有180米高的埃尔佩尔高地挡道,易守难攻,不利于装甲部队作战。一名德国高级军官曾说,“只有疯子才想从峭壁挡道的雷马根大桥过莱茵河,这太荒唐可笑了。”

更让霍奇准将犹豫的,是他对守卫大桥的德军部队一无所知。“这座桥可能是德国人设置的一个陷阱,”霍奇准将战后回忆说。“他们可能会故意让我们过河,然后将桥炸断,把我们困在莱茵河东岸进退不得。”

急于过河的心理最终战胜了最后一丝迟疑,霍奇准将遂命令第27装甲步兵营快速前出,以迅雷之势占领雷马根大桥。

确保爆破成功:电子引爆加手动引爆

3月7日下午1时50分,美军两个连的攻击部队在17辆坦克的配合下,向雷马根村发起冲击。很快便穿过村庄,抵达雷马根大桥西侧桥头,十几辆坦克一字排开,向可能驻有德国士兵的桥头堡和莱茵河东岸轰击。

战斗持续至下午3时,霍奇准将从一名俘虏口中得知德军计划于下午4时整对雷马根大桥实施爆破。俘虏供称,德国人早在1938年就做好了炸毁大桥的准备。当时,德军工兵在大桥的钢梁上布设了60个炸药盒,每个盒子里装着3.66千克炸药。只要按下引爆器,所有60个盒子将同时爆炸。为了确保爆破成功,他们还在大桥的东西两个桥墩上分别安放了2000千克和600千克炸药。躲在埃尔佩尔高地坑道中的爆破手可以通过长长的引线实施电子引爆。如果电子引爆失败,还可以在东侧桥墩下手动引爆。

这个消息让所有人都急躁起来。霍奇准将遂命令炮兵向埃尔佩尔高地发射白磷发烟弹阻挡德国守军视线,同时命令攻击部队不惜一切代价冲过大桥,在东岸建立防御阵地。根据俘虏的交代,守卫大桥的有36名德国步兵以及120名战斗工兵,另外还有若干防空部队和大量民兵,人数大约在1000人左右,拥有足够的正面实力。再加上地形有利,德国人只需要几挺机枪就能将美军攻击部队压制在桥面上。

不过此时的第9装甲师已不再是诺曼底滩头的菜鸟了,身经百战的士兵们既可以悍不畏死地冲锋,也能够利用一切障碍物保护自己。命令下达后,一个排的步兵在坦克引导下爬上大桥,冒着对岸密集的弹雨向大桥中部推进。

感谢德国人的严谨

负责大桥爆破工作的德国军官威廉·布拉塔上尉早就想炸掉雷马根大桥,但希特勒下达的特殊命令束缚住了他的手脚。根据元首的这道命令,任何对莱茵河桥梁的爆破,都必须事先得到上级军官的手写命令批准。原来早在1944年10月15日,美军轰炸机在轰炸莱茵河上的另一座桥梁时,碰巧引爆了准备用于炸桥的炸药,造成大量德军被堵在莱茵河东岸无法调往前线。又急又气的希特勒一边下令将守桥部队指挥官送上军事法庭,一边命令工兵拆除莱茵河上所有桥梁的炸药,只有当敌人进至离桥梁8000米时才能重新装药,但要引爆这些炸药,必须有负责军官的书面命令。

也就是说,布拉塔上尉想炸桥,必须得到汉斯·席勒少校的书面命令。这位少校3月7日上午11时15分才到达雷马根大桥守卫指挥部,此时正被一名炮兵中尉纠缠着。后者要求席勒少校推迟爆破时间,让他的“蝴蝶”火箭炮部队撤到河东岸。“蝴蝶”火箭炮是德国在战争末期研制出的秘密防空武器,可以同时发射24枚高速火箭弹,精确度极高。席勒少校很清楚这些武器的重要性,于是在布拉塔上尉找到他时已经决定要满足炮兵中尉的要求。

为了防止再找不到席勒少校,布拉塔上尉把他拽进埃尔佩尔高地下的坑道,同时命令爆破手弗里森哈恩守在坑道口的引爆器旁边,自己则和席勒少校钻进坑道另一头的指挥部里。等了一会儿后,布拉塔上尉从指挥部里冲出来命令立即启动引爆器。但德国人严谨的天性此时在弗里森哈恩身上苏醒,这位工兵倔强地要求上尉出示席勒少校的书面命令。

无奈的布拉塔只能跑回指挥部让席勒少校写了一份准许爆破的命令,但弗里森哈恩仍不肯执行,因为他还没看到布拉塔本人的命令。

“感谢希特勒,感谢德国人的严谨,大桥下的炸药终于没能太提前引爆。”霍奇准将说。

桥坚强:300千克炸药依然屹立不倒

下午3时20分,手续齐全的弗里森哈恩终于按下引爆器按钮,但预料中的巨大爆炸并没有发生,再按,还是一样。不久之后,被俘的弗里森哈恩才明白未能引爆的原因——美军坦克炮弹炸断了引线。“太幸运了,要知道,想击中那样的一根导线,没有几百万发炮弹是不行的,”美国国内报纸这样感慨。

德军下士弗斯特自告奋勇前去手动引爆放置在东侧桥墩下的炸药,布拉塔上尉不知道那些炸药有没有足够的威力将桥炸断。那里本该放置600千克军用炸药,但直到上午11时他才收到300千克,而且是那种威力不大的工业用炸药。但他没有阻止弗斯特。后者冲出坑道,穿过密集的子弹跑到桥墩下点燃导火索,然后又安然无恙地跑回来。

下午3时50分,一个连的美军士兵在坦克掩护下冲过大桥,将德国守军冲得七零八落。眼见同伴得手,在大桥西侧等候多时的后续部队迅速组织过桥。就在这时,弗斯特点燃的炸药爆炸了。双方士兵都被这一声巨响惊呆了,但更让他们吃惊的是,大桥的身影在硝烟中居然屹立未倒!布拉塔上尉的担心成了现实,300千克工业炸药只对桥梁造成了有限伤害,不足以阻止美军坦克的通过。

美军部队没给德国人第二次机会,一支由120名士兵组成的战斗群只用了几分钟便冲过300多米长的雷马根大桥,冒着德军猛烈的高炮炮火占领埃尔佩尔高地。战至下午5时30分,布拉塔上尉下令放弃抵抗。

摧毁大桥的最后挣扎

雷马根大桥被美军占领,“如同一把手术刀,在德国人的莱茵河防线上切开了一道口子!”暴跳如雷的希特勒下令将与大桥失守有关的所有人员全部枪毙,同时命令不惜一切代价摧毁大桥。疯狂的反击随着3月8日“斯图卡”俯冲轰炸机的到来拉开了序幕。在接下来的两周里,德军几乎动用了所有新式武器,对雷马根大桥和附近新建的浮桥发起反击。

美军在雷马根建立起二战中最强大的防空阵地,德军轰炸机和战斗机几乎有去无回。只在3月8日这一天,就有106架被击落,惨重的损失让希特勒不得不放弃了空袭方案。

3月12日,部署在荷兰的德军飞弹部队得到元首授权,开始向雷马根大桥发射V2飞弹。这是这种神秘的新式武器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用于打击战术目标。可惜的是,接连发射的11枚V2飞弹也无一命中,距离大桥最近的也有300米误差,远的则坠落在科隆附近。

德国海军也加入到对雷马根大桥的攻击中。3月17日晚,6名海军蛙人试图游到大桥附近实施爆破,但美军早有防备,不仅在大桥上下游部署了防雷网,而且在桥上安装了最新研制的强光探照灯,每晚都将大桥附近照得亮如白昼,蛙人根本无法靠近,最终不得不放弃爆破计划。

尽管德军所有摧毁大桥的努力都失败了,但在附近爆炸的炸弹、巨型炮弹和飞弹还是给雷马根大桥造成了不可逆转的伤害,再加上连续多日人员和车辆的通过,这座大桥已不堪重负。3月17日下午3时许,大桥上突然传出令人惊恐的钢铁压碎声和扭曲变形声,随后迅速崩塌,7名士兵溺死在冰冷的河水中,另外有多人受伤失踪。

不过,此时雷马根大桥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美军部队已通过它到达莱茵河彼岸,7座浮桥也横跨在奔流的河面上,雷马根桥头堡已牢牢建立起来,成为指向纳粹心脏的一柄利剑。

阅读数 8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