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之美:浅析《袁安碑》《袁敞碑》在书法史上的地位

《袁安碑》《袁敞碑》是汉代篆书工稳秀丽风格的代表。正如《偃师风土》中说:“碑以方拆之笔作篆法,若与秦小篆相比,则用笔多起伏变化,亦含装饰意味。此体可谓改变了秦篆呆板而成灵活的状态,犹如一个人面孔严肃阴沉而变作和颜悦色一样。不能不说这是书法上的一个大的进步。”

一、《袁安碑》《袁敞碑》的产生

《袁安碑》,全名“汉司徒袁安碑”,立于东汉和帝永元四年(92),1929 年在河南省偃师县城南辛家村发现,碑文仅书死者姓名、籍贯、任职变动及卒葬日期。《袁敞碑》,全名“汉司徒袁敞碑”,立于东汉安帝元初四年(117)。《洛阳文物志》云:“1922 年出土在偃师县西南 20 余里辛村、闫楼村之间。地处汉魏故城东南,距袁安碑 1.5 公里。”

马衡在《凡将斋金石丛稿》中谈到:“《袁敞碑》出土后 8 年而此碑(《袁安碑》)始出。碑之广—一如'敞碑'。篆书 10 行,行存 15 字,下截残损,行各缺 1 字。计完碑当每行 16 字。碑穿居第 5、6 行,第 7、8 字之处,较他碑为低,在汉碑中罕见。书体与'敞碑'如出一手,而结构宽博,笔势较瘦。余初见墨本,以为伪造。后与'敞碑'对勘,始信二碑实为一人所书,石之高广亦同式也。”

二、《袁安碑》《袁敞碑》在汉碑中的地位

(一)“二袁”现世来,汉篆得精品

汉代的篆书具有上承秦小篆,下启唐代篆书的时代过渡特点,它既体现了汉代浩然大气的时代艺术精神,又开启盛唐及后代书法之风范,因此在书法史上被认为是光辉灿烂的一页。在东汉碑刻书法中《袁安碑》《袁敞碑》体势宽博,与秦小篆的严正婉转不同,用笔圆转浑厚,可谓是开汉代小篆的新风。

东汉篆书碑刻存世的仅有《袁安碑》《袁敞碑》《祀三公山碑》《少室石阙铭》《开母石阙铭》等。而《袁安碑》《袁敞碑》线条婉转劲挺,且加入提按转折的用笔方法,如“六”字,线条遒劲中透露着灵动;另外《袁安碑》《袁敞碑》在字形的取势上打破了秦小篆的纵势,而渐趋方势,如“公”“四”字的重心居中,稳健之感油然而生;《袁安碑》《袁敞碑》的这种革新彰显了一种豪迈奔放的气势,也透露出创作者和镌刻者深厚的功力。同时它一改小篆的纵长体势,变为趋方的结体,弱化秦小篆一味强调线条的粗细均匀的意味,这种追求汉字美的表现形式,实际上是书法发展史的一大进步。例如《袁安碑》《袁敞碑》与同时期的《祀三公三碑》《嵩山少室石阙铭》相比较,《祀三公三碑》中用笔惨用隶法,起笔处方重,且转折处方折居多,结字方劲奇拙。如《祀三公三碑》中的“令”字与《袁安碑》中的“令”字。《祀三公三碑》的“令”字下半部分转折以方折处理,显得坚挺遒劲,尤最后一笔直线向下更体现了这一特征;而《袁安碑》中的“令”字下半部分寓圆寓方,方圆并用,最后一笔作弧线处理,使得此字端庄中又不失活脱之感。《嵩山少室石阙铭》则整体结字宽博,书风朴茂雄厚,与《袁安碑》《袁敞碑》形成了截然不同的风格。

综上可以充分体现出《袁安碑》《袁敞碑》在汉代篆书碑刻中,线条婉转流畅、体态浑厚质朴,是汉代碑刻尤其是篆书碑刻中最工稳秀美的代表,也是汉代书法之精品。

(二)“二袁”尤端庄,摹印更丰富

《袁安碑》《袁敞碑》是汉代碑刻篆书的典型代表,这样的形制对汉代印章的发展又有何影响呢?元代印论家吾丘衍在《学古编》第十八举中谈到汉摹印篆时说:“汉有摹印篆,其法只是方正,篆法与隶相通,后人不识古印,妄意盘屈,且以为法,大可笑也。多见故家藏得汉印,字皆方正,近乎隶书,此即摹印篆也。”摹印篆,《辞海》中解释为“摹印秦书八体之一。用于玺印的文字。字体就小篆稍加变化”。邓散木的《篆刻学》汉代印章的用字规则为:“篆圆而印方,以圆字入方印,加以诸字团聚,疏密互异,故稍有变小篆之形体,使之平方正,变篆之形式,而不变篆之义法。近隶之结体,而不用隶之挑碟。”《袁安碑》《袁敞碑》这一篆书的发展无疑迎合了这一规则,下面将《袁安碑》中的字与汉印中的字进行比较,如:军司马印(图二)、渭成令印(图四)、汝南尉印(图六)、太师公将军司马印(图八)、东光采空丞(图十)。

从以上《袁安碑》中的“司”“令”“南”“公”“空”字与汉印中的这些字比较来看,汉摹印篆中的字几乎是《袁安碑》中字的翻版,尤其在写法和结构上如出一辙,有的只是为迎合汉印的用字规律将字的笔画加长或减短,如“令”把下垂延伸之笔省去,较之《袁安碑》又更加工稳、浑厚,却不如《袁安碑》婉转流畅。这也正是展现了汉印古朴苍茫的风格。

三、《袁安碑》《袁敞碑》是书法史上的不朽篇章

《袁安碑》《袁敞碑》对后代书法的发展影响颇深,尤其是唐代李阳冰的篆书,启功先生评论说:“字形并不写得滚圆,而把它微微加方,便增加了稳重的效果。这神写法,其实自秦代的刻石,即已透露出来,后来若干篆书的好作品都具有这种特点。”

少温喜玉筋,袁敞好宽博

篆书发展自秦成熟,之后渐趋衰微,至唐代李阳冰又将篆书推向了继秦以后的又一座高峰,后还将他与李斯并称“二李”。李阳冰的篆书在唐代尚法的大背景下形成,这就使之与汉篆《袁敞碑》形成了不同的体态

章法布局:李阳冰的《三坟记》整体布局匀称,法度谨严,给人以静穆清逸之感;《袁敞碑》尽管残缺不全,但依然可以看出它界格清晰,整体庄重肃穆、字势开张、恢弘豪迈。

线条:《三坟记》的线条瘦劲坚挺、圆转流畅。《袁敞碑》的线条粗壮浑厚、干净流畅。

字法:篆书在发展过程中可谓变化无穷,如吾衍在《论篆书》中提到“今之文章,即古之直言;今之篆书,即古人平常字,历代代更变,遂见其异耳”。

四、结论

纵观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演变,《袁安碑》《袁敞碑》给书法的发展增添了自由的书写空间,它从秦小篆的均匀、纵长的特点中脱颖而出,成为汉代篆书的典型代表,成为在整个书法发展史中,尤其是篆书风格变化中的一转折点。同时《袁安碑》《袁敞碑》还为汉印用字规则提供了良好的参考,是后人研究汉摹印篆的重要资料。

《袁安碑》

《袁敞碑》

阅读数 1.6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