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汉税收博物馆的陈列文物皆与税收密切相关,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出自南宋的“出门税”税收实物凭证——银铤。这枚银铤首端半圆,铤身两侧束腰,呈亚腰形,正面铸有“出门税·马李·东李·助聚李小五”等字样,重二十五两(980克)。
银铤是银锭的一种。银锭始自汉代,之后各代皆有铸造。元、明以后开始盛行。银锭形状大多为元宝形,又称元宝。银铤主要出现在唐、宋、金时期,因其形状类似猪的肾脏,老百姓称“猪腰银”。常见形状有圆首束腰、平首束腰和弧首束腰。
银锭大都有铭文。历代铭文特点不同,其铭文与当时的货币经济紧密相联,与当时政府用银为货币的历史相一致。汉代银锭铭文字少;唐代的银锭文字开始多起来;宋代银锭铭文较前有显著变化,很多银锭开始注明用途、地点、成色、匠人等内容。
中国历代对银锭的铸造及发行都没有统一的严格规定,允许自由铸造。只要适应当时的流通环境和民间习俗,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银锭造形无规定。唐代一般是长条状、饼状和船形,宋代以银铤为主,与唐银相比变宽、变厚,正面四角微翘,呈砝码形,两头圆弧中间成束腰形。辽、西夏、金的银锭器形与宋相似。至民国 22 年银锭退出货币领域始,银锭器形之杂,难以统计。但大体可分为元宝形、圆型、长方形、正方形、砝码形、牌坊形等几大类。
银铤本是普通货币。唐代以降,银铤作为流通货币被国家储备、民间窖藏及上贡、进奉礼品。到了南宋,银铤增加了一项功能,即演变为国家和地方征税的特种货币。这枚南宋银铤就是行商缴纳“出门税”的凭证。
从银铤的出土地点分析,作为当时的重要税种,出门税主要分布在南宋与金边界地区,与边境贸易有密切的联系。凡带“出门税”字样的银锭,一般为官方银锭。银铤存世极少,是研究宋代金融史、税务史和商业流通史不可多得的实物佐证。
出门税始于周朝,最早载于《周礼·地官·司关·掌国货》。据《宋会要辑稿·官职》记载:“凡商贾之赋,小贾即门征之,大贾则输于务货”。这种在全国各地征收出门税的办法一直沿用到南宋灭亡。
据《宋史·食货志下八》商税条记:“凡州县皆置务,关镇亦或有之,大则专置官监临,小则令、佐兼领,诸州仍都监、监押同堂、行者赍货,谓之‘过税’,每千钱算二十。”当时规定商队往来必须走官路,走官路就要经过各大城镇,进城门不抽税,出城门则按所携带货物核价抽税,故称“出门税”,即《宋史·食货志下八商务条》所载的“过税”。“出门税”就是运送货物出城门缴纳的税款。
南宋时期,白银已开始广泛使用,各地税收逐步转变为折银上缴,并制定了严格的规定。各地进奉银有上供银、圣节银、大礼银、免丁银、减吏银、官户役银、兵饷纲银等,税银有出门税等,名目繁多。宋人诗云:“官中逐月催租税,不征谷粟只征银。”在不产银的地方,租赋所入粮食换成银两纳库,会受到双倍剥削。税银除作为上缴朝廷、地方留存、商业支付外,还用于“赡军”,即军需开支,足以体现白银流通职能的扩大。
银铤,作为南宋政府向行商征收出门税的凭证,也是宋朝弊政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