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举之战:兵圣孙武出奇制胜

公元前506年的柏举之战,是春秋末期一次规模宏大、影响深远的战例,同时也是兵圣孙武战争指导艺术的重要体现。此战,吴军在孙武的指挥下,出其不意,实施战略迂回,以3万人战胜20万楚军,并一举攻陷楚国国都郢都,创造了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战国时期军事家尉缭子赞曰:“曰有提三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曰武子也。”

战役背景

吴国本是春秋时期长江下游的一个小国,原是楚国的属国,在吴君寿梦继位后开始崛起。晋国为与楚国争霸,联吴制楚。吴在得到晋的帮助后,经济、文化、军事都得到发展,国力渐长,寿梦便自号吴王,与楚争夺江淮霸权。从公元前584年,吴国水陆大军齐出,攻下楚国重镇州来(今安徽省凤台县)后的近60年间,吴楚大战十次,吴胜六次,楚胜一次,战平三次。公元前515年,吴国公子光夺得王位,称吴王阖闾,他重用伍子胥、孙武,吴国国力、军力有了很大提高。

楚国是南方大国,春秋以来吞并的诸侯国最多,但自公元前516年楚昭王继位后,政治腐朽、树敌颇多,陷入内忧外患之中。公元前512年,吴王阖闾灭掉依附楚国的小国徐国和钟吾国后,本想趁机大举伐楚,但受到了孙武、伍子胥的反对。

阖闾接受了伍子胥和孙武的意见,并根据伍子胥的建议,将吴军分为三部分,轮番袭击楚国,消耗对手。经过6年骚扰,耗费了楚国大量的资源,楚军疲于奔命,士气低落,戒备松懈,为吴国进攻提供了有利条件。恰在这时,楚军进攻邻近的蔡、唐两个小国,蔡、唐抵挡不住,向吴国求援。吴国遂以救蔡为名,进攻楚国。

战役经过

公元前506年,吴王阖闾亲自率军出征,任命孙武为主将,伍子胥为副将,胞弟夫概为先锋,倾全国3万水陆之师,乘坐战船,由淮河逆流而上,直奔蔡境。攻打蔡国的楚军统帅令尹囊瓦见吴军来势凶猛,不得不回师防御本土。吴军与蔡军会合后,唐国也主动加入。于是,吴、蔡、唐三国组成联军,溯淮水继续西进。

进抵淮汭(今河南潢川)后,为了出其不意,避开逆水行舟的不利条件,孙武决定舍舟登陆,改西进为南下。联军经大别山做战略迂回,迅速穿过楚国北部的大隧、直辕、冥阨三处天险要隘(均在今河南省信阳市以南,河南、湖北两省交界处),直趋汉水,深入楚国腹地,几天时间就挺进到汉水东岸。

楚昭王急派令尹囊瓦、左司马沈尹戍、大夫史皇等率军赶至汉水西岸,与吴军对峙。沈尹戌鉴于分散在楚国各地的兵力尚未集结,易被吴军各个击破,难以阻止吴军突破汉水的现状,以及吴军孤军深入,不占地利的弱点,主张充分发挥楚国幅员辽阔、兵员众多的优势,变被动为主动。沈尹戌向统帅囊瓦建议:将楚军分为沿江机动防御部队和敌后迂回部队两部分,由囊瓦率主力沿汉水西岸正面布防,与吴军周旋作战,他本人则率部分兵力迂回吴军侧背,突袭淮汭,摧毁吴军战船,夺回大隧、直辕、冥阨三关,断敌退路,尔后囊瓦渡汉水进攻,沈尹戍从后方攻击吴军,前后夹击,一举歼敌。

这个计划堪称完美,囊瓦起初也同意了此计划。可沈尹戍率部北上后,楚将武城黑、大夫史皇则向囊瓦进谗言,以沈尹戌独得战功,囊瓦令尹之位难保为由,劝其率先发起进攻。囊瓦觉得有理,于是改变了原定夹击吴军的计划,不待沈尹戍军到达,便渡过汉水攻击吴军。

吴军采取后退疲敌、寻机决战的方针,主动由汉水东岸后撤。囊瓦不知是计,以为吴军怯战败逃,挥军急追。吴军以逸待劳,在小别(山名,今湖北省境内)至大别(山名,今湖北省境内)间迎战楚军,三战三捷。楚军连败三阵,囊瓦斗志全无,但为解脱罪过,还是在柏举(今湖北汉川)附近扎营布阵,准备再战。楚将薳射率领的增援部队也赶到了,但薳射与囊瓦矛盾很深,互不协作,各自安营扎寨。

公元前506年农历十一月十九日,吴军进至柏举,列阵与楚军对峙。先锋夫概认为楚军内部不和,应立即进攻。阖闾比较谨慎,没有同意。

夫概回营后,率领自己的5000前锋,直闯楚营。楚军果然一触即溃,阵势大乱。阖闾见夫概突击得手,立即投入主力配合,楚军很快土崩瓦解。史皇力战而死,统帅囊瓦乘乱弃军逃往郑国。

率军前来增援的楚将薳射并未参战,见囊瓦兵败,便自行撤军。在柏举西南的清发水(今湖北省安陆西北的涢水)渡江时,被吴军半渡而击之,未渡河的楚军全部被俘虏。

侥幸过河的楚军逃到雍澨(今湖北京山县境),正在埋锅造饭,吴军先锋夫概部追至,楚军弃食而逃。吴军吃了楚军的饭,继续追击。楚国左司马沈尹戍得知囊瓦主力溃败,急率本部兵马赶来救援。夫概在沈尹戍的凌厉反击下被打败。但吴军主力随后赶到,孙武指挥部队迅速将楚军包围。楚军无力突围,沈尹戌见大势已去,遂令部下割下自己首级回报楚王。楚军至此失去有效指挥,惨败溃逃,陷入支离破碎的境地。

吴军在此后的追击中又连续五次击败楚军,一路杀向郢都。楚昭王得知前线兵败,不顾群臣反对,带亲信逃走。昭王西逃的消息传至军中,楚军立即涣散。吴军于公元前506年农历十一月二十九日攻入楚国都城郢都(今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城北)。柏举之战遂以吴军的胜利告终。这是楚国建国以来,都城第一次沦陷,也是楚军遭遇的前所未有的惨败。

柏举之战

战役分析

柏举之战是古代一个典型的以寡敌众、以弱胜强的战例。楚国地方数千里,兵车数千乘,附庸十余国,国力雄厚,武备充足。此前中原诸侯历次对楚作战,也仅能击破其军,阻其扩张而已。吴王阖闾以新兴后进之小国,兵力不过3万余人,竟能攻陷楚国国都,其中缘由,值得探究。

晋国联吴制楚,令吴国实力大增

春秋时期,周王朝的统治势力江河日下,各诸侯国相互攻伐的兼并战争此伏彼起。诸侯兼并以楚为最,共吞灭60余国;晋国次之,共吞灭25国。晋楚争霸的矛盾之深不难想见。公元前584年,楚国亡臣巫臣晋景公献联吴制楚之策。次年晋景公便派巫臣出使吴国,并带去晋国的战车、步兵,教授吴军车战、步战之法。吴国很快攻灭了楚国东南所属之蛮夷部落,成为楚国侧翼的一个大患。晋悼公继承景公霸业后,继续与吴国保持密切关系,确保通吴之路,以牵制楚国。此后晋国历任国君一直比较注重坚持联吴制楚的战略。吴国之所以能在柏举之战中大败楚国,与晋国这一大国多年来或明或暗地支持密不可分,包括吴军分三师以敝楚的战略,其指导思想也出自晋国三分四军敝楚之成例。

吴国励精图治,政治优势明显

从公元前584年至柏举之战前,吴楚间的战争已断断续续经历了60多年。楚国始终是一个方圆数千里,兵车数千乘,国富兵强的泱泱大国。而吴国仅仅是一个偏僻落后的夷族小国,地小人少,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跟楚国相比差距都很大。

抗楚过程中,吴国统治集团逐步认识到,要想战胜强楚,必须奋发图强,全面提升国力军力。寿梦、阖闾采取了很多开明的军政措施,并且礼贤下士,重用一批多谋善战的英雄豪杰。特别是伍子胥向吴王阖闾推荐的孙武,在指挥宫女演练阵法时,因宫女们不遵号令,竟以”将在军中,君命有所不受“为由,不顾阖闾求情,当场斩杀了两名宫女队长。这是阖闾最宠爱的两名美姬,可他非但没有怪罪责罚,反而拜孙武为将,其胸襟气度令人折服。

在明君、贤臣、良将的共同努力下,吴国迅速崛起,成为春秋后期东南方的强国。与之相反,同一时期楚国的统治则非常糟糕。楚平王残忍悖逆,滥杀忠良;继位的楚昭王耽于享乐,昏聩无能。楚国民心不稳,又结怨周边,陷入内忧外患之中,与吴国的实力差距逐渐缩小。

孙武舍舟就陆,达成战略奇袭

一定意义上说,打仗即打将。吴国将领们的战略谋划、组织指挥、临机决断、配合作战等能力总体上高于楚国将领,尤其是主将孙武,更是旷古烁今的战略家、军事家,被誉为兵圣。孙武的战争指导英明赛智,并得到吴王阖闾的全力支持。

柏举之战前,孙武和伍子胥商讨制定了“三师肆楚”的疲敌战略,经过6年的轮番骚扰,不仅消耗了楚国的国力军力,而且令楚军上下形成思维定势,对吴国大举进攻失去了警惕。

吴楚多年争夺的重点都在淮上,而此次伐楚,孙武一改从前纠缠淮上,步步推进,徒事消耗的战略。在淮上仅留存舟船等运输工具,主力弃舟登陆,从江淮间直遇楚国都城。这一战略方针的调整,使关军出其不意地顺利突入楚国腹地,直达汉水之滨,造成进逼郢都的有利态势,以战略奇袭赢得了主动。

楚军统帅嫉贤妒能,导致战场惨败

楚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强国,尤其在春秋五霸中,只有齐桓公晋文公创造的霸业能与楚庄王相媲美。尽管这一赫赫任国后来因政治腐败、内部动乱、争权夺利等原因,在60余年的吴楚战争中败多胜少,但其国力军力仍远胜吴国。柏举之战,楚国20万大军对抗吴、蔡、唐3国联军不足4万人,却遭到前所未有的惨败,最后甚至连都城都沦陷了!楚军统帅囊瓦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囊瓦为人贪婪无耻,蔡、唐两国原本都是楚之属国,两国国君前往楚国朝聘,囊瓦向他们公然索贿,遭拒后恼羞成怒,竟擅自软禁蔡候、唐候。两国不得已只好送给囊瓦贵重礼品,蔡、唐国君获释回国后矢志复仇,背楚投吴,合力伐楚。

柏举之战的生死关头,楚军虽然被动,但左司马沈尹戌却提出了相当高明的建议,按此计划执行,楚军极有可能变被动为主动,全歼孤军深入之敌,至少不会招致如此惨败。然而,统帅囊瓦却嫉贤妒能,唯恐属下抢了功劳,威胁他的地位,竟改变计划,轻率地渡过汉水,放弃有利阵地,在不利条件下与吴军决战,最终丧师辱国,令局面不可收拾。

吴国没有明晰的灭楚大略,功败垂成

古代和近代战争中,摧毁敌国重兵集团、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一直是战争的基本着眼点。吴国在柏举之战中歼灭了楚军囊瓦主力,但对立即撤退的薳射援军,没有“力求全歼,不使漏网”。清发水之战中,击敌半渡获得巨大成功,也只俘敌一半。雍澨之战企图围歼沈尹戌部,同样不够彻底。

吴军虽然跟踪追击占领楚都,但没有进一步彻底攻灭楚国的战略计划,反被眼前的胜利冲昏了头脑。伍子胥一心报父兄被杀之仇,放纵吴军对郢都极尽蹂躏破坏,并掘开楚平王坟墓,鞭尸泄愤;阖闾进入楚宫,强占平王夫人(即昭王之母);蔡、唐两侯则进占楚令尹囊瓦官邸,以索回各自珍宝为名,掠走所有财物。吴军烧杀劫掠,不仅激起楚国全民抵抗,而且引起诸侯的戒惧警惕,在政治上陷入孤立。阖闾此时听不进孙武的劝诫,既没有穷追到底的灭楚雄心,又放荡不羁影响了全军斗志。楚国残兵败将重新汇集,在秦国援军的配合下,联合发起反攻,吴军最后不得不撤出楚境,与唾手可得的全局胜利失之交臂。

阅读数 1.3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