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敦煌进奏院状》看沙州归唐与“请旌节”

在英国伦敦不列颠博物馆,珍藏着一件举世瞩目的珍贵文物——编号“S1156”,名称是《敦煌进奏院状》。1983年,经中国新闻史学泰斗、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教授方汉奇经过严格考证,确认它是全世界现存的年代最早的一份中国古代报纸。这份报纸“发行”于唐僖宗光启三年(公元887年),长97公分、宽28.5公分,无报头,共2000余字,用毛笔抄写,是驻敦煌地区的归义军节度使张淮深派驻唐朝的进奏官,从当时唐朝行在凤翔发给归义军节度使张淮深的报告。它的主要内容是以报告张淮深派驻朝廷的进奏官向朝廷,为张申请旌节的进展情况。发报人自称“夷则”,是张淮深派驻朝廷负责官报抄传工作的进奏官。这份报纸被尘封在敦煌藏经洞的石窟达1000余年之久,1907年才被斯坦因从中国盗运出境,后藏于英国伦敦不列颠图书馆。因为斯坦因的名字英文首个字母是S,因此世人就对他带回欧洲的文物以S开头进行编号。

《敦煌进奏院状》的前世今生

这件唐代《进奏院状》的实物,是一种从官报(后世的政府公报),发展而来的半官方文书,并且成为一种流传后世的传播载体,因此既带有官方的性质,但不是中央政府统一下发的正式官报。

《进奏院状》是以传报来自朝廷方面的消息为主,由地方藩镇驻朝廷的进奏官负责向地方传发,将朝廷有关公文和消息报告给地方当局的“报”被称为“《进奏院状》”。它的基本内容为谕旨、奏章报告、朝廷动态,在当世名人的著作以及有关唐代的史籍中,对于进奏院、进奏官及进奏院状的记述比较常见。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中一个空前繁荣的朝代。从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开国,到天宝14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乱,这一百多年史称初唐、盛唐,地方官员特别是军政长官要了解朝政,自身对朝廷和其他地方甚至国外都需作宣传介绍,这种形势客观上要求,政治、经济等重要信息公开传播,而在笔、墨、帛、纸等都已产生并普及的情况下,这种手写的《进奏院状》蔚然兴起。

唐代进奏院状中虽然有很多新闻性内容,但只送呈节度使本人(或者相关授权人)阅读参考,因为送阅者明确为节度使本人,因此没有副本,也不抄送州一级长官。如果有的内容确需州县官员掌握,则由节度使发牒通报。因此,从唐代《进奏院状》的上行官文书性质和传报途径的单线方式来看,它只是一种半官方的情报报告。

《进奏院状》的起源,可追溯到西汉时的“邸报”。唐进奏院是一级地方行政机构(道)的驻京办事处。汉朝初建时称“邸”,就是各郡、封国,在京城长安的驻京办事机构。中唐以后,许多地方虽然是处于半割据状态,但绝大数仍然尊奉唐中央政府。藩镇割据,“号令不出国门”。藩镇设在京都的进奏院(俗称“邸”),遂演变成了节度使的谍报机关,唐政府也无暇顾及。邸的长官称“邸务留后使”,由该节度使的亲信担任,其下属称为“邸吏”,尽是一邦精明强干特务分子。他们统一由节度使委派,唐政府只承认其合法地位而已。

唐代宗大历十二年(公元777年),留京诸道的“邸”一律被改称为“进奏院”,进奏院的长官“邸务留后使”改称“知进奏官”(简称“进奏官”),他们给本使的特种报告则称为“进奏院状”,也称为“状报”、“报状”、“上都留后状”、“留邸状报”等名目。

《敦煌进奏院状》所言何事

进奏官除了表面上所做呈递和承转文书、查询与地方有关的政务外,更重要的任务就是不断向本节度使提供朝廷和京城重要消息,搜集军事、政治、经济各种重要情报,并及时报告本节度使。进奏官给节度使的汇报材料的称进奏院状或进奏官报。其中包含唐政府公开发布的官方新闻,如皇帝谕旨、官员迁除、军事动态、朝廷活动等,还有进奏院自行采集的小道消息,如某使在京家眷受恩宠、某使向朝廷奏报要事,甚至有向本使密报的朝廷绝密情报。

此件是唐僖宗光启三年(公元887年),归义军的进奏官向第二代归义军节度使张淮深汇报,张淮深向唐朝政府“请旌节”情况进展的书面报告。

旌节,古代指使者所持的节,以为凭信,后借以泛指信符。唐制,节度使赐双旌、双节。旌,以专赏;节,以专杀。行则建节,树六纛。亦借指节度使军权。这里泛指朝廷对节度使的加封等政治待遇。

当时已经到了唐末,唐中央政府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皇帝经常避乱在外,往往是“朝廷无天子,行在无宰相”,但是远在千里之外的沙州节度使,手握雄兵,坐拥千里,但视中原王朝为正统,依然遵守臣礼,敬奉中央政府。以归顺唐室为夙愿,受到唐朝册封为殊荣,并且唐政府为自己的强大后盾。

唐懿宗咸通八年(867年),归义军驻京代表张议潭(节度使张议潮之兄)在长安去世,归义军节度使张议潮亲自入朝,以其侄(张议潭之子)沙州刺史、左骁卫大将军张淮深,兼任归义军兵马留后使。至咸通十三年(872年),节度使张议潮在长安去世,其侄张淮深正式成为第二代归义军节度使。

归义军是什么组织 张淮深为何向唐朝“请旌节”

唐宣宗大中二年(公元848年),沙州土豪张议潮乘土蕃王朝分裂、发生内乱,遂率当地汉族民众起义驱除了当时统治当地的土蕃赞布政权所派的守将,收复了被土蕃占领60多年的瓜州和沙州。张议潮遂自领二州,宣布脱离土蕃赞布政权,归顺唐政府,并派亲信高进达率团赴唐朝首都长安报捷。60多年之后,唐朝已经灭亡,而归义军治下之民依然引以为荣,在呈状中写道:“本使太保(朝廷于大顺元年对张议潮加封)本起甲族,破却土蕃,再有收复。尔来七十余年,朝贡不断,太保功成事遂,仗节归唐,累拜高官,出入殿庭⋯⋯却着汉家衣冠,永抛蕃丑。”

大中三年(849年),张议潮攻占土蕃统治下的甘、肃二州。

大中四年(850年),张议潮收复伊州。

大中五年(851年),沙州都法律洪辩遣弟子司真入朝。

大中五年(851年)七月,刺史张议潮遣他的亲哥张议潭将自从德宗贞元二年(786年)以来沦陷土蕃65年的瓜、沙、伊、西、肃、甘、兰、鄯、河、岷、廓等十一州版图和户籍,奉献入朝大唐。十一月,唐政府设归义军驻沙州,任命沙州刺史张议潮为归义军节度使,上述十一州的观察使,授检校吏部尚书衔。同时,批准归义军在京城长安设置邸舍,以便中央与之联络。

唐懿宗咸通八年(867年),沙州刺史、左骁卫大将军张淮深,兼任归义军兵马留后使。

……

从张议潮起义至入献十一州,历时五年,从二州到十一州,随着地域的不断扩大,至张议潮先派亲信入事唐朝,后派自己的亲哥张议潭入朝并为质,仍至自己亲自入朝不归,至咸通十三年(872年)在长安去世,第二代归义军节度使张淮深的碑文中皆有载录。

归义军节度使在使用中原王朝封官、封号的时候,普遍比真正朝廷加封的实职际官职要高一级;并且大多时候,即使同一级的官职在任职履历上也被归义军有所提前。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作为地方节度使还是方国之主都十分渴望得到中央的封官,并以此为政治资本和最高荣誉。正因此,他们才在会在自己的中央封官职务和任职时间有意提高(提前)。

特别有意思的是,第二任归义军节度使张淮深在写他前任张议潮履历时,竟然也在所封职官和任命时间上有意提高和提前。这种煞费苦心,就是造成一种水涨船高的态势,目的就是为抬高自己身价做铺垫。

于是,到光启三年(887年),已经正式继任沙州节度使15年的张淮深,想得到唐朝应该给他的加封的官爵、名号,而特意派员向朝廷申请相关加封。这就是张淮深“请旌节”的由来。

大英博物馆藏《敦煌进奏院状》

朝廷给沙洲节度赐敕

阅读数 1.2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