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屈子行吟图》是陈洪绶的代表作之一,作品形象得到世人认可,成为冠绝当世的艺术珍品,且自清代以来的三个多世纪,凡创作屈原图像的,无人能超越。
陈洪绶(公元1598-1652年),字章侯,号老莲,浙江诸暨枫桥人。他少时聪慧过人,能诗善书爱画。元末明初诸暨出过两位文坛巨匠,一位是王冕,一位是杨维祯,他们都是艺术大师,对陈洪绶的成长自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陈洪绶
陈洪绶四岁时就登案,作过八九尺长的《关公像》壁画。十二岁卖画,其作品“悬市中立致金钱”。他拜名师学艺,吸取传统绘画的精华,博采众长,在人物、山水、花卉、翎毛、走兽等方面,无一不工,精妙入微。
《屈子行吟图》为陈洪绶早期作品,表现手法简洁质朴,衣纹线条有金石味,古拙而粗犷,显示了画家早熟的艺术才华。万历四十四年(1616)时,陈洪绶十九岁那年的冬天,为友人所著的《楚辞述注》作插图。他的插图依照屈原《九歌》所作,共十一幅,两天即告完成。
当时陈洪绶居于浙江绍兴,师从浙东著名进步学者周宗周,深受其爱国思想的熏陶,与学友一起研读屈原的名著《离骚》,为屈原的崇高品德及其爱国精神所感动,又单独创作了表现屈原出行吟诗场景的图画,定名为《屈子行吟图》,画面上的题款,他借历史故事,抒发了忧国爱民的情怀。

屈子行吟图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有署名权的诗人,在此之前,要么是集体创作,要么是作者不可考。屈原在诗篇里,感慨国事的艰辛,黎民的苦难以及自己忠而见谤的忧愤。司马迁读到《离骚》等篇,感同身受,以至落泪。
《屈子行吟图》这幅图通过古树野花、顽石曲径的简明勾勒,以及大块空白天地的随意铺设,形成荒寒凄凉、萧瑟幽寂的深山古道意境,有效地渲染了屈原流放独行的艰难处境。
清人张庚在《国朝画征录》中说:“洪绶画人物,躯干伟岸,衣纹清圆细劲,兼有公麟、子昂之妙。设色学吴生法,其力量气局,超拔磊落,在仇(英)、唐(寅)之上,盖三百年无此笔墨也。”从《屈子行吟图》来看,这个定评并不过分。在不少介绍屈原的书中都收录了《屈子行吟图》这幅经典画作。此画作今藏于上海博物馆。
陈老莲为人耿直,秉性高古,清气浩荡,不随波逐流;他的作品气韵高远,有奇崛磊落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