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茶文化

开封是八朝古都,是北宋国都,还是宋代茶文化的发祥地。宋代是中国文化史发展的最高阶段,也是茶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历来就有“茶兴于唐,而盛于宋”的说法。宋代茶文化兴盛,茶成为宋代上至帝王将相下至乡闾庶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饮品。

在宋代,全社会各阶层普遍饮茶,“君子小人靡不嗜也,富贵贫贱无不用也”。茶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品之一,“盖人家每日不可缺者,柴米油盐酱醋茶”,“夫茶之为民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以无”。

宋代茶文化发展的独特之处,即宫廷茶文化和市民茶文化的兴盛,宫廷茶文化使得宋代茶经济更加繁盛、茶叶更加精细,市民茶文化则主要把饮茶作为社会交际、增进感情的方式,而真正引领宋代茶文化潮流的则是文人士大夫,他们对茶文化的贡献在于真正将茶与艺术、茶与人生结合起来,并在品茗中渗透着宋代士大夫的意识。

一、贡茶与赐茶

宋代帝王对茶文化的影响主要通过贡茶和赐茶来体现。

古代贡茶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地方官员自下而上选送的,称为土贡;另一种是由朝廷指定生产的,称贡焙。

两宋时由于皇帝嗜茶,一些官员投其所好,挖空心思创制新的贡品茶。客观上促进了宋代茶业的发展。

贡茶的惯例在北宋建国初沿袭下来,并得到长足发展,出现了北苑官焙茶园。北苑茶兴于唐、盛于宋,历经唐、宋、元、明4个朝代,在我国茶叶史上影响巨大。特别是在宋代,北苑贡茶穷极精巧,其团茶加工工艺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

宋代自北宋初年起渐渐形成了一套空前绝后的贡茶规制,在宋太宗、宋仁宗、宋徽宗等皇帝的关注下,在丁谓、蔡襄等多任福建地方官员的刻意制作下,宋代北苑官焙贡茶极度精致而奢华。在上品茶的观念、茶叶生产加工从采摘鲜叶、拣择已采茶叶、洗涤茶叶、蒸茶、榨茶、研茶、造茶(制饼)到焙茶的每个生产工序和环节,都极尽精益求精之能事,为宋代茶饮的艺术化追求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宋代贡茶数量较多,因此帝王手中掌握着大量质量上乘的茶叶,宋代帝王为表皇恩浩荡及爱才惜才之情,常将贡茶赐予文人士大夫、军士武将或僧侣庶民。《七宝茶》载:“啜之始觉君恩重,休作寻常一等夸。”对宋代士人来说,能够得到皇帝赏赐的茶无疑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耀。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茶叶由于宋代帝王的推崇进入了寻常百姓家,宋代茶文化经过帝王的推波助澜进一步精细化、艺术化、理论化,使得茶不仅是百姓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饮品,更是文人士大夫诗意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生活元素。

茶在宋代政治生活中相当活跃。贡茶、赐茶活动影响了宋代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宋代贡茶“规模龙凤”以帝王专用图案在茶叶这一细小的物品上确立了皇权的不可逾越,而以不同品名贡茶分赐不同级别的皇亲国戚文武百官,也在细微处维护着中古社会官僚体制的等级制度。

《大观茶论》

宋代宫廷茶文化绕不过宋徽宗及其撰写的《大观茶论》。宋徽宗精通茶事,于大观年间写成的《茶论》一书,被后人称为《大观茶论》。书中记述了北宋时期茶叶的产区、茶叶的采摘季节、茶叶的制作以及茶叶品质的鉴定等,还对当时的斗茶艺术作了详细的描述,极具文献价值。

二、茶礼与茶俗

在社会生活领域,在茶成为宋代全社会普遍接受的饮品的前提下,它与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发生了很多关联,出现不少与茶相关的社会现象、习俗或观念。以茶待客、以茶为媒等茶礼茶俗自宋代开始流行起来。

宋人笔记中有客来设茶的记载。王安石尚为小学士时造访蔡襄,蔡襄用最好的茶叶招待他。王城东与杨亿相友善。王城东有一茶囊,十分贵重,只有杨亿来才取茶囊具茶招待,其他客人绝对享用不到。吕公著则用不同的茶具区别招待不同的客人,“家有茶罗子,一金饰,一银,一棕榈。方接客,索银罗子,常客也;金罗子,禁近也;棕榈,则公辅必矣。家人常挨排于屏间以候之”。

自宋代茶饮习俗大盛之后,茶仪开始进入了婚姻仪礼。婚姻仪礼中用茶,主要是取茶有不移之性:“凡种茶树必下子,移植则不复生,故聘妇必以茶为礼,义固有所取也。”在宋代婚仪中,无论相亲、定亲、退亲、下聘礼、举行婚礼,皆需用到茶。茶礼完全与婚礼相始终。现代婚礼中,仍然保留有给双方父母敬茶的习俗。

敬茶

市井茶坊的发展在北宋达到高峰,这也是北宋政府取消夜禁后带来的最直接的市井效应。茶肆、茶坊、茶楼、茶店是宋代诸大城市乃至县乡市镇中极为常见、为数较多的专门店。

除茶肆、茶坊这些固定的饮茶店铺外,还有一些流动的摊贩,诸如“至三更方有提瓶卖茶者。盖都人公私荣干,夜深方归也”,“更有提茶瓶之人,每日邻里,互相支茶,相问动静”,“巷陌街坊,自有提茶瓶沿门点茶,或朔望日,如遇吉凶二事,点送邻里茶水,倩其往来传语”。以上反映了宋代民间饮茶的风尚。

《清明上河图》中有众多的无字号店铺,“沿河区的店铺以饭铺茶店为最多,店内及店门前,都摆设有许多桌凳,不管客人多少,看上去都很干净。桌子有正方形和长方形两种,凳子则均为长条形,而且凳子面较宽,一般都排放整齐”。

斗茶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年间的开封城,凡闹市和居民集中之地,茶坊鳞次栉比。而且大多如朱雀门外一带那样全天经营的茶坊,从早开到晚,至夜市结束才关。还有专供仕女夜游吃茶的茶坊和商贩、劳动人民拂晓前进行交易的早市茶坊。这种“鬼市子”茶坊,“至晓即散”,实际上是一种边喝茶边做买卖的场所。

茶馆、茶肆遍布各地,成为社会中一个专门的服务性行业,不仅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消费场所,也为戏曲、说话、专业人力市场、信息传播等提供了重要的公共空间。因为茶在宋代社会的普遍使用,宋代甚至出现了以“茶酒司”为首的排办大宗筵席的社会化服务行业。种种观念与习俗不仅为宋代形成空前繁荣的茶文化提供了广泛的社会基础,它们自身也成为宋代茶文化多姿多彩的现象之一,一起极大地丰富了宋代民众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

由于茶在社会日常生活中日益重要,宋代的茶业经济也迅速发展,茶税收入是宋政府财计的重要组成部分。茶马贸易是宋代的重要边贸,同时也是宋朝获取战马的主要途径。

三、士大夫与茶

一端是宫廷茶文化,另一端是市民茶文化,连接宫廷与市民两极的是文人士大夫。文人士大夫出入于宫廷与市民之间,经常接触茶叶、茶事,写下大量的茶诗词,以茶励志修身,以茶明志讽政,引领宋代茶文化潮流。他们对茶文化的贡献在于真正将茶与艺术、茶与人生结合起来,并在品茗中渗透着宋代士大夫的意识。

宋代朝廷提倡饮茶,贡茶、斗茶之风大兴,朝野上下,茶事更多。许多文人常以茶为伴,以便经常保持清醒。文人士大夫往往把以茶入诗看作高雅理性之事,这便造就了茶诗、茶词的繁荣。像苏轼陆游黄庭坚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梅尧臣等,均是既爱饮茶又好写茶文章的诗人。前期以范仲淹、梅尧臣、欧阳修为代表,后期以苏东坡和黄庭坚为代表。陆游是诗人中茶诗最多者,一生写了300多首茶诗。

茶叶为宋代诗词创作提供了丰富的题材,为诗词提供了许多新的意象。同时,大量茶诗词也为宋代茶叶与文化作了艺术化的记录与保存工作,其中有一些甚至是其他文献中所没有的,由此更显现出宋代茶诗词的价值。茶叶的生产制造过程,从种茶、采茶到造茶、品茶都有诗歌记载。

写宋代茶具兼及斗茶的诗词,首推黄庭坚的《西江月·茶》,词中描写的茶具是兔毫盏,茶则是小龙团茶。在黄庭坚的笔下,龙焙茶、谷帘泉、兔毫盏、小龙团茶无非都把饮茶中种种难得的因素做到天时地利人和,这种景象,可谓是:“此茶只闻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尝。”

宋代喝茶的风气,是以茶水越白、越清亮越好,因此宋朝喝茶的茶盏往往是黑色的,用黑色釉质瓷器,才能显出茶的洁白。知名的茶碗有兔毫盏,就是黑茶盏上有兔毫那样的斑点。这样的茶盏,有银兔毫、金兔毫、蓝兔毫等多种。

由于茶本身兼具物质与文化特性,作为物质消费形式的茶饮,在“琴棋书画诗酒花”的诸种文化中,成为一种同样具有文化性的伴衬,诸般文人的风雅情趣生活都与茶联系在了一起,茶成为文人士大夫闲适生活的赏心乐事之一。

阅读数 2.1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