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支箭头,已刺透了我的心——贝尼尼《圣女特蕾莎的狂喜》
“天主好像不但要把我灵魂提上去,也要把我的肉身提上去。”贝尼尼的《圣女特蕾莎的狂喜》,就表现出特蕾莎处于沉迷(或狂喜)中那一刻的状态。

圣女特蕾莎(St. Teresa of Avila,1515-1582)是16世纪西班牙最具传奇色彩的女性之一,她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基督教。著有《自传》、《全德之路》等著作,去世后被罗马教廷加封为圣徒。

据说圣女特蕾莎受到神的旨意之后,就有了“心内谈话”的感应——“我不要你和凡人谈话,我要你和天神谈话。”她看到天主的仁慈,感受到圣爱的伟大,也感到世人为天主工作多么幸福。这一切直觉的态度,奇妙神秘,无法用言语描述。

圣特蕾莎的沉迷(或狂喜)是她的一次神秘体验,她梦见一位天使用代表上帝之爱的火红的箭穿入她的心。于是在笔记中写道:我感到这支箭头,已刺透了我的心。当他把金箭抽出时,我感到好像在抽我的心……这时我感受着一种无限的甜蜜,我很想让这种痛苦永恒地继续下去……

贝尼尼《圣女特蕾莎的狂喜》

大理石 1647-1652年

意大利罗马维多利亚圣母堂

《圣女特蕾莎的狂喜》(The Ecstasy of Saint Teresa,1652)是一个雕塑群,由贝尼尼(Gian Lorenzo Bernini)设计并完成,创作灵感就来自于特蕾莎修女的自传故事。

在特蕾莎神魂超拔时,身体常常腾空而起。“天主好像不但要把我灵魂提上去,也要把我的肉身提上去。”贝尼尼的《圣女特蕾莎的狂喜》,就表现出特蕾莎处于沉迷(或狂喜)中那一刻的状态。

在《罗马──永恒之城》中有一段记述:在圣·苏姗娜小广场与9月23日大街相交的街角上,耸立着圣玛利亚胜利教堂……这座教堂享其盛名主要是由于贝尼尼的一件杰出的巨作——《圣女特蕾莎被上帝的爱所淹没》,作品名也可称作《圣女特蕾莎的狂喜》,这个名字也许更为闻名。

《圣女特蕾莎的狂喜》在教堂中的全景

《圣女特蕾莎的狂喜》的雕塑主体是大理石和碧玉雕刻而成的圣女特蕾莎,特蕾莎躺在浮云上。

小爱神代表着所求的幸福,以一种优美的舞蹈动作,面带微笑,手持金箭,撩起修女的裙摆,把箭刺入她的胸膛,他的姿势与特蕾莎的卧姿构成了和谐的节奏,意味着痛苦与幸福的碰撞。

小爱神即将把箭刺入圣特蕾莎的胸膛

特蕾莎充满痛苦,但也得到了快乐,修女的脸庞似乎陷入极乐忘我之中,显现出渴望上帝之爱的沉迷之色,仰着头,手和脚放松的垂放着。

圣女特蕾莎处于迷醉(狂喜)中的表情

作品背景由无数漆成金色的灰泥条组成,在灯光的反射下,衬托出人物的形体,减弱了体积感和大理石的重量感,增强了作品的戏剧效果。

在这件作品中,我们看到了巴洛克式作品十分强调综合的特点:人物之间的呼应、衣饰与云朵之间的漂浮感来体现作品的空间性;宏大的场面与繁重的细节突出作品的豪华性……

作品背景增强了作品的戏剧效果

祭坛左右侧壁龛是科罗纳家族的八位成员,分列两旁各四位像在剧院的座位中,似乎在讨论着什么。

祭坛壁龛的科罗纳家族成员像

从细节处观察我们可以发现,贝尼尼对衣饰的处理不同于古典式的庄严肃穆,反而选择让它们缠绕、回旋褶皱增加激情和运动的效果,这种效果后来被欧洲各地所模仿。

贝尼尼以纯熟的技巧表现圣女雕像复杂的衣褶,大面积的褶皱与下方云朵的细节刻画,大大减轻了大理石的沉重感,突出了巴洛克人体动作的复杂曲线和强烈的明暗关系对比。

圣特蕾莎复杂的衣褶

当时的意大利正倡导着禁欲主义,禁欲的痛苦折磨着无数和特蕾莎一样的少女。在作品中,贝尼尼用坚硬的大理石刻画出一个正在渴求爱的女人最柔软的内心。

《圣女特蕾莎的狂喜》从思想上反映了一定的人文主义色彩,和巴洛克时期浓烈的宗教意味作品不同,突出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最能激发和引导人们情绪的武器来说,在当时的社会中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在教会与政权竞相向普通民众示威的时代,这件作品隐晦地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精神——反对教会禁欲主义,肯定人的欲望、追求,在其中添加了人文主义的内涵。作品中独特的艺术构思代表了贝尼尼雕塑艺术的顶峰。

作品隐晦地反对教会禁欲主义

关于《圣女特蕾莎的狂喜》

作品创作灵感来自于特蕾莎修女的自传故事;

艺术家以缠绕、回旋手法增加激情和运动的效果;

体现巴洛克式作品强调综合的特点;

通过背景的处理,增强作品的戏剧效果;

在禁欲时期的意大利,反映了一定的人文主义色彩;

作品独特的艺术构思代表了贝尼尼雕塑艺术的顶峰。

阅读数 5.7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