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秒,就开始战斗——贝尼尼《大卫》
相较之前的雕塑《大卫》来说,贝尼尼雕塑的隐含动作和心理世界的表达则是两者差异之处,但都是同时代的其他人无法超越的经典。

如果雕塑是体现出重力作用的话,贝尼尼则是反其道而行,他的作品仿佛要挣脱雕塑基座的束缚,腾空而去。

——BBC纪录片《贝尼尼》

贝尼尼《大卫》局部

23岁的贝尼尼在《普鲁托和普洛塞尔皮娜》一举成名以后,成为罗马艺术圈最受关注的新星。

很快,他又收到红衣教主博尔盖塞所托,重新演绎经典的英雄主题——大卫。

文艺复兴艺术大家维罗奇奥多纳泰罗米开朗基罗,都通过雕塑形式演绎过的主题,贝尼尼又如何突破?他如何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大卫》?

米开朗基罗、维罗奇奥与多纳泰罗的《大卫》

1623-1624年间,历时7个月,贝尼尼终于完成《大卫》,当时的他,也不过25岁。

作品故事来源于《圣经》中《撒母耳记》。大卫是圣经中的少年英雄,为保护以色列人,年轻的大卫用吊索绑上石头,砸倒巨人歌利亚并将他斩首。

与文艺复兴艺术家塑造的大卫不同,他们都是以站立的姿态表现人物,有的也只是微微一屈。

贝尼尼的大卫,强调运动、变化和戏剧张力。大卫的身体成旋转状,仿佛下一秒中就要开始战斗,一种紧迫感油然而生。

贝尼尼《大卫》

高170cm 1623-1624

罗马博尔盖塞美术馆

在贝尼尼的作品中,他塑造了大卫即将掷出石头的瞬间。大卫身着牧羊人的典型服装,手持绑着石块的吊索,表情严肃,紧锁眉头,紧咬牙关,愤怒的面部扭曲在一起,凝重的双眼直视前方。

大卫紧张严肃的面部

即将投掷出的吊索和手部

以色列国王赐予他,用以保护身体的铠甲,或许相对大卫来说,太大了,被他脱下,将它摆在脚下。

此外,大卫脚下还有一个放置的竖琴。在作品中,贝尼尼借此暗示大卫的另一面——才华横溢的诗人和竖琴家。竖琴上的鹰首,则是博尔盖塞家族的标志,作者借此向赞助人致敬。

大卫脚下的竖琴

身体的扭转,激发出大卫将出击时的张力,从而创造出人物腿部、臀部以及肩膀交替向前的动态感。

贝尼尼将周围环境和雕塑本身结合在一起。他选取大卫准备迎战,最紧张的那一刻,使得雕塑充满紧张感和戏剧性。这也是作品的成功之处。

据说,大卫的形象与动作来源于博尔盖塞的角斗士——大卫摆动吊索的动作,与角斗士准备进攻的姿势异常相似。或许这也是年轻的贝尼尼向自己的赞助人致谢的一种方式?

不同角度《大卫》

显然贝尼尼对达·芬奇《绘画论》有所研究,他知道如何描绘人物形象:如果想表示运动,则伸出的脚部内侧与胸部对齐,并将相反一侧的肩膀,移到他支撑的脚部上方。

在《大卫》中,贝尼尼将右脚集中在他的重量下,左肩放在右脚的尖端,回应且成功地表现出了达·芬奇提及的方式。

相较于早期同主题,米开朗基罗完成的雕塑《大卫》而言,贝尼尼雕塑对隐含动作和心理世界的表达,成为两者的重要差异,但两作都是同时代其他人无法超越的经典。

贝尼尼与米开朗基罗完成的《大卫》

贝尼尼的作品,在其周围留有空间,使得观察者得以来回走动,从不同的视角,观看、思考大卫当时的状态和心理变化。

如果观者站他直视的方向,就可以体会到当时他直视敌人——巨人歌利亚的感受;转身到雕塑侧面,观者仿佛就是大卫身边的同伴,可以仔细体会到他聚集力量,即将迸发的那一刻。

贝尼尼的《大卫》,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大卫的力量,在贝尼尼捕获的运动状态下迸发而出,这种天才般的想法,正是作品至今也不可超越之处。

不同角度的面部表情

阅读数 4.8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