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之死与公民陪审团
如果后人称苏格拉底死于民主暴政下的五百人陪审团,那是对苏格拉底最大的误会与曲解,苏格拉底当死不瞑目。

《苏格拉底的申辩》是柏拉图的政治哲学著作,其中却留下了苏格拉底被雅典五百人陪审团判处死刑全过程的宝贵资料,让后人有机会了解古雅典时期的司法状况。

不少人常以苏格拉底被五百人陪审团判处死刑的案例证明民主的危害,而在司法实践中,类似陪审团制度也遭到质疑。以至今天全球范围内,依然存在有些国家采用陪审团制度,有些国家不采用的分歧。所以,要彻底论断陪审团的是与非,是件较为困难的事情。但以英美等国家长期广泛采用陪审团制度(尤其在重大刑事案件中)现象而论,陪审团制度显然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及特别优势。

我们可以先来了解一下苏格拉底被判处死刑的过程,看看苏格拉底是否真的死于古雅典民主暴政式的司法制度。古雅典的刑事案件由501个随机挑选出来的公民组成的陪审团(实际上就是法官)审理,这很像现代英美陪审团成员的挑选方式,只是古雅典的陪审团阵容特别庞大——由此或可推知古雅典的刑事案件较少,否则城邦难以承受其巨大成本导致陪审团制度即刻崩溃。

审判分两个流程。首先是确定被审判者是否有罪。苏格拉底被检控的三条罪名是:亵渎神灵、腐蚀青年、反对城邦民主。苏格拉底声称自己心中有神灵的指引,不信城邦的神;同时,当他听说有人通过神谕得知苏格拉底是最聪明的人时,他首先强调自己一无所知,再逐一去找政治家、诗人、工匠这些当时被认为最聪明的一群人请教,请教的结果当然是所有人都与苏格拉底一样无知,城邦青年们尾随在苏格拉底后面欢呼雀跃,让那些以往受人尊敬的人颜面扫地。在另一个方面,苏格拉底事实上并不反对城邦的政治制度,而是反对一些具体的做法,比如技术官员也是以大民主形式随机挑选任命。

以苏格拉底的声誉,本来这些事情并不会构成重罪。但问题是,当时雅典战败于斯巴达,接受斯巴达将军们的寡头统治,正经历城邦耻辱,而苏格拉底好几个朋友与学生正是寡头统治者。苏格拉底的上述三种行为简直就是在雅典人淌血的伤口上再撒把盐。雅典人被激怒了,苏格拉底成为泄愤的对象。法庭控辩之后,501 个法官以投石子的方式确定被审判者是否有罪,法庭以微弱多数确定苏格拉底罪名成立。

第二个流程就是量刑。根据雅典法律规定,被判有罪者可以自己提出惩罚方案,如罚款、流放等。只要陪审团认为惩罚适当,即可结案。可是,苏格拉底在第二个流程中,只认其行为事实而不认罪,利用法庭申辩的机会再次羞辱雅典人的“智商”,宣称自己是驱策牛马前行的牛蝇,是帮助雅典人聪明起来的“助产士”,并要求法官们改判他为国家英雄,放在国家英雄馆内供人敬仰。这一下彻底激怒了陪审团,以大比例判处苏格拉底喝毒药自尽。

即便如此,由于苏格拉底有大量权势熏天的朋友和学生,已经帮他安排好了逃亡计划。但苏格拉底拒绝了逃亡,安然喝下了毒药,用生命证明自己是城邦法律制度的坚定维护者。所以,如果后人称苏格拉底死于民主暴政下的五百人陪审团,那是对苏格拉底最大的误会与曲解,苏格拉底当死不瞑目。

相信苏格拉底唯一的困惑是,法庭的陪审团是否可以随机挑选?依照他本人反对外行充任技术官员的观点,或许他不会同意随机挑选陪审团成员的方式。不过,苏格拉底对此并没有明说,而是义无反顾地执行了法庭的判决。使得我们无从知道苏格拉底在这个问题上的准确观点。苏格拉底把这个问题留给后世,直到今天,依然未能得到令人十分满意的答案。

不过,在英美陪审团制度实践中,人们普遍相信,正是这些随机挑选的普通人组成的陪审团(法官),在遵循一定程序规范下所作出的法律判断,具有最普遍的道德与法律要求价值。相反,专业人士所做的判断,可能过于超前而不被当代社会接受。或许正是这样的原因,曾经废止了陪审团制度的欧洲大陆法系国家,也逐渐融入陪审团制度的一些特点。

阅读数 2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