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人”阶层的兴起,大量进入王室、法庭等各种政治机构,是亨利八世之父、都铎王朝的缔造者亨利七世时期最为重要、影响最为深远的变化。
十六世纪二三十年代,英国与罗马教廷决裂,建立有独立主权的近代民族国家,奠定英帝国政制的雏形,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的走向。这一巨大变动的一个重要源头,是一桩离婚案。如莎士比亚在其历史剧《亨利八世》所叙述,当时的英国国王亨利八世与自己在 18 岁即位时娶的寡嫂、西班牙公主凯瑟琳离婚,与已有身孕的女侍官安妮·博林结婚。这桩离婚事件牵动欧洲政局,引发了英国政制巨变,同时也反映了当时英国内部新社会阶层的兴起趋势。

西班牙公主凯瑟琳
亨利八世要离婚,为自己的离婚取得合法性,而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婚姻必须由罗马教皇亲自审理和裁断。亨利八世变着法子想说服教皇,但教皇一直不为所动。其间,亨利八世曾派人到法国、意大利等宗教改革浪潮涌动的欧洲大陆国家找神学教授帮忙找理由,神学家们搜肠刮肚,终于找到了一条充满宗教改革精神的依据,即如果罗马教廷对个别案件的判决与地方教会法庭意见相左,后者不一定服从前者,这时不存在谁高谁低的问题,而要看谁的判决更符合上帝法,罗马法庭不能“以势压人”。以此为基础,亨利八世及其谋士可以“自创”一套宣称来自上帝法的教权理论。
更重要的是,托马斯·克伦威尔提供了至为关键的建议——通过议会立法谋求合法性。亨利八世连续召开多次宗教改革议会,1533 年的《禁止上诉罗马教廷法》声称,英国从此成为一个帝国(empire),最高权力“政教合一”,亨利八世既是国王又是教会首脑,形成新型的国家最高权力;1534 年颁布了此一时期最重要的《至尊法》,宣布今后英国教会奉国王为最高首脑,不再承认罗马教廷和教皇的权威。

在这一过程中,一种新的政制在英国诞生:与罗马教廷决裂之后,英国成为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最高权力属于国王,但最高权力的授予与保证均来自议会,这是一种新的王权与议会的关系。英国的最高权力不是作为个人的国王,而是“议会中的国王”;议会则是国王、上院、下院“三位一体”的议会,“三位一体”的议会的权威不同于国王个人的权威。
都铎英国建立了一种介于专制君主制与立宪君主制之间的制度,“混合君主制”是较为接近的一种命名。英国学者斯蒂芬·甘恩(Steven Gunn)在其新著《亨利七世的“新人”与都铎王朝的缔造》中指出,亨利八世的第一谋臣托马斯·克伦威尔,以及他不惜与教廷交恶而迎娶的安妮·博林的父辈,都是来自社会较低阶层的“新人”。而“新人”阶层的兴起,大量进入王室、法庭等各种政治机构,是亨利八世之父、都铎王朝的缔造者亨利七世时期最为重要、影响最为深远的变化。
甘恩认为,在亨利七世之前,英国君王已经开始吸纳较低社会阶层,但亨利七世时期的“新人”仍然是“新”的,因为当时他们广泛进入王室与官僚体系的各个部门,已经俨然成为重要的执政基础。都铎王朝英国上议院逐渐衰落,下议院逐渐兴起,这一变动趋势的重要社会基础,是“新人”与国王在此一时期的活跃互动。
“新人”在亨利七世时期的崛起,冲击和改变了既有政治结构。一方面,亨利七世在与贵族进行政治博弈的过程越来越依赖“新人”的支持,“新人”与贵族之间的斗争也有利于亨利七世掌控局势;另一方面,贵族感受到了“新人”的严重挑战,“新人”树敌众多,亨利七世一死,老贵族们便对政治新贵们发难,一些精英因此命丧黄泉。不过,这一波折并未改变“新人”阶层兴起的趋势,虽然亨利八世曾借重老贵族的力量,但并未改变其父确立的大方向,重用托马斯·克伦威尔和迎娶安妮·博林便是最好的例子。至于亨利八世最终扛不住老贵族们的压力,处死了出身寒门的托马斯·克伦威尔,说明了社会政治结构变动进程的一波三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