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澶渊之盟,带来和平,却未能移走北宋头顶悬着的那把利剑。
文/全历史 胥言
公元1005年1月28日,宋、辽在澶州(今河南濮阳)订立和约,宋以岁币换和平,史称澶渊之盟。
一纸和约签订,宋、辽开启百年和平。每年三十万岁币,可以止战息兵,这让宋真宗赵恒喜出望外。但是,这纸和约也为宋朝江山稳固留下了严重的隐患。
澶渊之盟以前,宋辽之间战争不断。这次订约,就是因为辽军一路南下打到了黄河边的澶州,离宋都开封只有咫尺之遥。为此朝廷里甚至开始讨论迁都。辽军南下势头有多迅猛,宋朝北部防线就有多脆弱。
时间再往前推,真宗的爸爸宋太宗赵光义用兵北伐,但两次进攻辽国都没有占到便宜,宋太宗本人甚至在混战中受了箭伤。

当时宋太宗北伐的目标有二:第一,完成统一;第二,解决开封以北无险可守的窘迫,以便稳固边防,恢复经济。达到这两个目标,只需要做成一件事——收复燕云十六州。
燕云十六州大致包括今天的北京、天津、山西北部、河北大部,东西宽约600公里,南北长约200公里,北部是燕山、太行山,往南是广阔的华北平原。五代时期,后唐大将石敬瑭起兵叛乱,随即割让燕云十六州给契丹人,换取援助。从此,这片土地就一直在契丹人手中。
中原政权稍有作为的君主,都希望恢复燕云十六州。后周世宗柴荣北伐曾收回两州,但因其病故而没能继续下去。宋朝建立之后,也有同样的计划。宋太祖特意设立封桩库,把战争中的缴获和每年的盈余都存入库中,准备赎回燕云十六州。如果赎买不成,这笔钱还可以作为军费,动用武力收复。

澶渊之盟达成,标志着宋朝收回燕云十六州的努力彻底停止。宋必须在宽阔的华北平原上广泛布防,成本远远高过依托山脉重点布防。这就是开头所说的隐患。
尽管换来了百年和平,但随着女真人崛起,宋朝北方无险可守的致命弱点再次暴露,最终开封失陷,宋徽宗、宋钦宗做了俘虏,北宋灭亡。(此处可a1127年1月9日的开封)
说了这么多,大概有人会有疑问:燕云十六州究竟为什么这么重要?我们可以从中原、北方两个视角来考察这个问题。
从中原的角度看。
第一,国防需要。古代中国,中原面对的威胁大多来自北方民族。同时在冷兵器时代,山脉是天然的阻隔,所以中原政权必须依托燕山、太行山,据险固守。秦汉定都长安、咸阳还好说,关中地形险要,可以自守,但他们也在燕山、太行山修筑长城,以防万一。明成祖朱棣定都北京,就有“天子守国门”,防备蒙古人的意味。
第二,燕云地区产马。比如山西北部,地处农牧交错带,适合养马。秦朝大将蒙恬奉命北击匈奴,曾在马邑(今山西朔州)筑城养马。任何一块产马地,对中原政权来说,都无疑是强有力的战略补充。战马短缺始终困扰着北宋政府。王安石变法时,改革马政是举措之一,试图扭转缺少战马的局面。

从北方的角度看。
第一,控制住燕云十六州,能够进退自如。北方政权一旦控制燕山、太行山,大军可以从容驰骋在宽阔的华北平原,不必战争开始就对几个关隘进行攻坚。契丹人南下多次受挫,终于在得到燕云十六州之后,才把势力发展到中原,最后轻而易举地灭亡了定都开封的后晋。辽国五京中有两个在燕云地区,足以证明辽对这里的重视。
第二,燕云十六州传统上是农耕地区,可以提供大量兵源和赋税。安史之乱,安禄山靠着河北经济基础好,且经营多年,得以组织起强大的叛军。这一点对于游牧渔猎为生的北方民族更是如此,比如蒙古灭金、清军入关,都以占据北京为最终统一全国奠定基础。
基于以上因素,宋、辽重视燕云十六州,都是希望抓住主动权:宋想解除开封面对的军事威胁,辽想保持对宋压力,予取予求。双方可以说是互不相让。澶渊之盟后,宋、辽谁也没有能力吞并对方,燕云十六州问题直到元朝统一中国才解决。而汉人政权重新掌控燕云十六州,要等到明初北伐的成功。
今天我们说起宋朝,总是有“积贫积弱”的印象。重文轻武等等原因的存在,确实导致宋朝在军事上处于弱势。然而没有收复燕云十六州,让整个北方暴露在辽、金军队面前,也是北宋在军事上落于下风的重要原因之一。另一方面,辽国坐拥燕云十六州,享受农耕文明的富庶,迅速汉化,进而失去了原有的锐意,被后起的金国取而代之。订约的时候,宋辽都认为自己获利,可他们都没有成为最终的赢家。
历代评价
澶渊之役,寇准欲邀契丹称臣,且献幽、蓟地,曰:‘如此可保百年无事,不然,数十年后,戎且生心矣。’真宗不从,及女真取燕山,遂成靖康之祸。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