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里不会宣讲如何成功,只是告诉你立于不败的秘密。
文/全历史 拓跋云
“善败者不亡”这句话出自诸葛亮的《将苑·不陈》。文中,诸葛亮以“善理者不师,善师者不陈,善陈者不战,善战者不败,善败者不亡”的论断,表达历代军事家“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主张。而“善败者不亡”意在说明,勇于并善于总结失败的经验,谨慎避免犯错的将领,不容易被敌方打败消灭。
换句话说,复制成功者的所作所为,不一定能让我们更成功,而如果避免失败者走过的坑,将一定会增加我们的成功概率。
其中原因,首先在于“善败者”深知,冒进往往导致无法承受的失败。
诸葛亮本人就践行着这种思维。他在行军中谨小慎微,所谓“诸葛一生惟谨慎”。他历次北伐都是缓慢前行,利则战,不利则退。他不肯接受魏延奇袭长安的计划同样是基于“善败者不亡”的思想。
战国长平之战最初,赵名将廉颇认为应该占据地利和人和,以静制动,避免出差错,这样可以至少保证不败。故统御二十万赵军退守据险,任凭秦军屡次挑战,赵兵都坚守不出去应战,最终以坚壁成功遏制了秦军攻势。
相反,同样是长平之战。秦赵两国后来都走马换将。秦国启用白起,赵军则换上被后人耻笑“纸上谈兵”的赵括。白起佯败后退,而赵括盲目冒进,落入圈套,赵人最终战败被坑45万人,赵国元气大伤。

上文提到的诸葛亮的蜀国,亦或是长平之战中的赵国,善败者采取守势和稳健的策略,往往也与其自身相对实力有关。
不过,哪怕是实力远超于对手,“善败者”同样会采取谨慎策略,因为“善败者”深知,导致失败的原因太多。
秦将王翦灭楚,向秦王讨要六十万军队,而秦国另一位年轻将领李信称二十万足矣。结果是李信大败,王翦则稳中求胜,最终灭楚。不同的结果是因为王翦谨慎的作战风格,他早已知晓秦军在楚地战斗可能面对的各种困难,如楚地广阔、楚兵士气高民风彪悍,楚国拥有地利,守城容易攻城难等。所以,王翦认为要做好面对失败的准备,故认为灭楚非六十万不可。
可以说,历史中的百战名将,也并非他们有多少天资,而是经历了太多战争,看到过太多失败的案例罢了,他们的谨慎往往决定了一场战斗甚至战役的胜败。
这条规律不仅用于战争,同样还适用于国家政权。我们可以看到,大多数王朝初期都能够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以此稳固政权甚至将政权推向兴盛,如汉初吸取暴秦的教训,采取休养生息的文景之治,宋太祖鉴于唐末藩镇割据之恶,宋一朝武将的位置都低于文官,国家才免于前朝乱世武将频繁宫廷政变的陷阱。

最后,诸葛亮在阐述“善败者不亡”时,在段尾举出楚昭王借秦兵退吴以兴楚的事例,也意在说明,即便面对失败,要敢于直面失败,在失败的局面下寻找实现“反败为胜”的条件。中国越王勾践的案例和西方卡诺莎之辱的事例均证明,一时的失败并不可怕。这也是“善败者不亡”的另外一层意思。
回到当代,“善败者不亡”这条规律仍然充满启示。金融大鳄巴菲特的伙伴,副董事长查理·芒格也曾表达过类似观点。一次巴菲特年会上,一个朋友问查理·芒格,对他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芒格回答:最重要的是失败。他总是拼命地要搞清楚失败在哪里,然后努力躲开它。
这也是在提醒我们,在多元化的环境中,只有增强预判,充分估计风险概率、程度,对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多角度、多方位分析,并基于最坏的可能性去建立相应的识别、研判和应对机制,掌握主动权,提高应对风险水平,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历史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