筷子和匙子:中日VS韩国
为什么韩国保留了匕箸并用的局面?南宋理学家朱熹无疑是个关键人物。

“匕箸”搭配的形成

筷子和匙子(小勺)起源于何时姑且不论。我们直接从文明时代的中国开始讨论早期筷子和匙子的功用。

《礼记·曲礼》云:“毋抟饭……饭黍毋以箸……羹之有菜者用梜,其无菜者不用梜。”“箸”和“梜”便是早期的筷子。“毋抟饭”,意思是将饭捏成团不合礼数。这说明当时是用手吃饭的。“羹之有菜者用梜,其无菜者不用梜”,意思也很明白,不必解释。

a a 礼记正义 作者:郑元 此篇内容在:卷二 曲礼上第一

至于“饭黍毋以箸”,意思是不能用筷子吃饭。有人(例如孔颖达)疏解说,当用“匕”吃饭。这种解释并不合理。“匕”确实是古代取食器具,形状也与小勺接近,但其尺寸无疑大得多。例如,《仪礼·公食大夫礼》云:“雍人以俎入,陈于鼎南。旅人南面加匕于鼎……大夫……南面匕……大夫既匕,匕奠于鼎。”大夫要用匕从鼎中舀肉到俎中。这个匕无论如何不会太小!

王子午鼎(附匕)

鱼鼎匕(出土时残长18.87厘米)

《仪礼·少劳馈食礼》云:“雍人摡(洗涤)鼎、匕、俎于雍爨……廪人摡甑、甗、匕与敦于廪爨。”有人据此认为,舀肉的匕和舀饭的匕是不一样的,因此“饭黍”仍然是用匕。但《管子·弟子职》提到弟子侍奉师长用餐时,称:“左执虚豆,右执挟匕。”豆是高脚的容器。这说明:匕是用来为师长取食的;而非直接送入口中。下文谈到弟子用餐时说:“饭必捧挈,羹不以手。”这句话更是明明白白指出:吃饭用手;吃羹则可能用到餐具。

a a 管子 作者:管仲 此篇内容在:弟子职

《史记·留侯世家》云:“汉王方食……张良对曰:‘臣请借前箸为大王筹之。’”这说明箸不在刘邦手中。刘邦如果用筷子进食,则张良不会拿来比划。可见,直到楚汉之际,筷子仍然没有用来吃饭。

西汉时期的马王堆墓葬出土了成套的漆制筷子和平底小圆碗。而在此之前,是没有接近现代形制的小碗的。《礼记》中甚至提到“共食”“共饭”,也就是说,几个人就着同一个容器用手吃饭。许进雄据此推测,西汉时已经出现了用筷子吃饭的风气。

此后,筷子和小勺就成了一对标准餐具。例如,《三国志·蜀志·先主传》云:“是时曹公从容谓先主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先主方食﹐失匕箸。”又如,《北齐书·崔㥄传》云:“裴自携匕箸,姿情饮啖。”此时的匕已经接近现代的匙子。

乱世英雄惊天地,卖履小儿失匕箸

中日VS韩国

朝鲜半岛到了新罗时期也开始使用青铜制的筷子与匙子。韩文中有“匙筷”(수저)一词,它是匙子(숟가락)和筷子(젓가락)的混合词。直到现在,用金属制的匙子吃饭、筷子夹菜,仍是韩国人的用餐礼节。并且,韩国人吃饭的时候不可以用手捧金属制的碗,必须用匙子舀饭来吃。

匙筷

据《三国志·魏志·倭人传》记载,倭人以手进食。这说明邪马台国卑弥呼时期的日本并没有使用筷子。七世纪初,大约是圣德太子的时候,日本才开始使用筷子。平安时代,宫廷内会在筷子架上放银制的筷子和匙子以及竹柳制的筷子和匙子。《枕草子》中描绘过隔着屏风聆听贵族用餐的情形,其中写道:“听见筷子和匙子混杂作响”。可见,平安时代的贵族仍然在使用筷子和匙子用餐。从“混杂作响”的记述当中则可以看出当时的筷子和匙子为金属制。但是,日本的餐桌上渐渐看不到匙子的身影了,而筷子成了万能餐具。

这种情形也出现在中国。前面曾提及刘备失匕箸的故事。刘备在和曹操煮酒的时候,似乎不可能一手匙子一手筷子。《三国志》这样写的时候,并未指明到底是匙子还是筷子掉在地上。但到了《三国演义》重写这段故事时,径直将失匕箸等同于失箸。可见,当时民间已经不流行用匙子吃饭。今天的中国也和日本一样,筷子几乎是万能餐具。

那么,为什么韩国保留了匕箸并用的局面?南宋理学家朱熹无疑是个关键人物。

朱子

《宋稗类钞》记载:“高宗在德寿宫,每进膳必置匙箸两副,食前多品择取欲食者,以别箸取置一器中,食之必尽;饭则以别匙减而后食。吴后尝问其故,对曰:不欲以残食与官人食也。”可见,直到南宋,正式场合仍然同时使用筷子和匙子;并且,筷子用来夹菜,匙子用来吃饭。

《梓潼帝君化书》提到:“少顷,食至,乃脱粟饭也,客不举匕。”据《道藏通考》,此书出自南宋。可见,南宋民间仍然有用匙子吃饭的习惯。

作为南宋人的朱熹建立了一套影响深远的理学体系,同时还斟酌古今重新制礼。他制定的礼仪无疑在很大程度反映了南宋的现实。例如,他的《童蒙须知》中写道:“凡饮食,举匙必置箸,举箸必置匙。食已,则置匙箸于案。”虽然没有明言匙子和筷子的功能,但通过上述两例可以确定,应是用匙子吃饭、筷子夹菜。

韩国世袭贵族:两班

高丽王朝末期,朱子学传入朝鲜半岛,从此成为官方学问。明代产生的阳明学也未能像在中国那样严厉地威胁到朱子学的地位。朱子学在韩国的垄断地位无疑助长了匕箸并用的风气。德川幕府虽提倡朱子学,但是不曾施行科举,也不盲目照搬中国习俗。中国的科举考试虽然也是以朱熹理学为主,但幅员辽阔和人口庞大使得儒生阶层的习惯难以全部社会化。而韩国则拥有这种便利。这或许就是韩国得以保留旧俗的原因。

阅读数 1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