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失眠是指因各种原因引起的经常性睡眠减少,或者不容易人睡,或者睡而易醒、醒后不能再次人睡,睡眠时间缩短、甚至彻夜难眠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
工作压力、感情压力、长期不正常生活习惯、疾病等都是引起现代人失眠的原因,失眠也成了许多现代人的困扰。其实,失眠不只是现在存在,古人也有失眠的时候。

失眠在中国医书典籍中的多种称谓
中国古代关于睡眠有多种称谓,如“睡”“眠”、“瞑”、“寐”等。《黄帝内经》称“目不瞑”、“不得眠”、“不得卧”,《难经》始称“不寐”,《中藏经》称“无眠”,《外台秘要》称“不眠”,《圣济总录》称“少睡”,《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称:“少寐”,《杂病广要》 称“不睡”,清以后的著作中多称“不寐”,近代多与现代医学同称失眠,但往往“不寐”、“失眠”并列使用。
“睡”,在古代是指坐着打磕睡,《史记·商君列传》:“孝公即见卫鞍,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后来又解释为睡觉,“不睡”即失眠。
“眠”同“瞑”,本义是闭上眼睛,后引申为睡觉。《正字通·日部》:“眠,寝息也,俗谓之睡。”《列子·周目王》:“(古莽之国),其民不食不衣而多眠,五旬一觉。”由此可见,“不得眠”则为不能得到很好的睡眠,视为失眠。
“寐”与“寤”相互对立,寐的本义是睡着,《诗经·邺风·柏舟》:“耿耿不寐,如有隐忧。”“不寐”就是不能睡着。
除此之外,“卧”也含有“眠”、“睡”的意思,《玉篇·卧部》:“卧,眠也。”
元代朱丹溪《丹溪手镜》中说:“眠者,常熟睡也;不得眠者,虽睡不熟,且安静不烦也。卧者,欲睡而复醒也;不得卧者,欲安卧而烦闷不能安也。”
清代汪必昌《聊复集》更有《寐瞑卧安四证辨》:“不寐,夜常长寤也。阴虚,清清不寐;痰扰神昏不寐。不瞑,夜目不闭也。卫气不入于阴,目不瞑;阳邪人于阴,烦躁不得瞑。不得卧,身不得仆也。水气,卧则喘,喘故不得卧。卧不安,反侧不得安卧也。邪热在阳明。”在失眠 (不寐) 中有“不瞑”、“不得卧”、“卧不安”等诸多表现。
失眠一词,古以有之。南朝刘宋时期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赏誉》:“王丞相招祖约夜语,至晓不眠。明旦有客,公头发未理,亦小倦。客曰:公昨如是以失眠。”

古代对失眠病的认识与防治
先秦时期的著述对失眠有初步认识。《诗经》中发现失眠,涉及睡眠的内容有6篇。诸子百家文献主要集中在《庄子》和《离骚》等著作中。《神农本草经》记载了很多与睡眠有关的药物,其中安魂镇魄药5种,强志药18种,安五脏药4种,夜啼药1种。《山海经》中记载了犰狳的睡眠特征,说明动物不仅有睡眠,还有假眠、休眠和冬眠的现象。《马王堆医书·十问》中谈到:“一夕不卧,百日不复。”《黄帝内经》中提到失眠病的三种病名是“目不瞑”、“不得眠”、“不得卧”,并用半夏汤调整阴阳平衡。失眠病的早期治疗方法主要是祝由、砭石、针刺和药物。
在《史记》、《汉书》、《吴越春秋》等著作中,对医事制度、医学人物、临床医学院、养生、卫生习俗等等方面有不少的记载,许慎《说文》也有一些关于睡眠、梦、寐、梦魇等字的释义。《难经》中的第十六难、第四十六难分别论述了嗜卧和老年失眠的内容。《伤寒杂病论》的问世为中医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伤寒杂病论》涉及了失眠、多梦、梦遗等与睡眠相关疾病,尤其是张仲景所创立的酸枣仁汤、黄连阿胶汤、桅子豉汤等方剂成为后世治疗失眠病的经典方。此外《淮南子》中汇集了不少道家养生之说,如“太上养神,其次养形。”《神农本草经》记载的365种中药,与睡眠有关的中药共有14种。
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长期分裂,使国家经济衰退,政权内部矛盾加剧,经济发展停滞不前,人民的生活饱受战乱的摧残。频繁的战争使人们长期恐慌,正常的劳动和生活受到了严重影响,加之饥饿、焦虑、贫困、思念等是造成失眠病的主要原因。葛洪的医学著作《肘后备急方》也涉及睡眠问题,如《肘后备急方·卷一治卒魇寐不寐方》、《肘后备急方·卷二治霍乱烦躁卧不安稳方》、《肘后备急方·卷三治卒得惊悸恍惚方》、《肘后备急方》卷七中附方治疗饮酒醉不醒方。皇甫谧《针灸甲乙经》中首次记载了因惊吓不得眠的治疗,开创了针灸治疗失眠的先河。
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中专门列出了各种疾病引起的失眠。唐代官修的药典记载了药物850种,其中涉及睡眠的药物有18种,专门治疗失眠的药物有3种。孙思邀的《备急千金方》和《千金翼方》等著作,不仅谈及睡眠和失眠问题,而且对睡眠养生的诸多问题提出了独到的见解。王煮《外台秘要》也有关于睡眠和失眠的内容,对保存隋唐以前的中医文献有很大的价值。此外,在非医学文献的唐代诗歌中也多论及失眠情况。
宋代的《太平圣惠方》、《盛济总录》、《普济本事方》、《苏沈良方》等书籍中都有关于睡眠和失眠的相关论述。其中《普济本事方》中强调“治心不如治肝”、《博济方》用柴胡散治疗伤寒烦躁不得睡,《圣济总录》中的失眠大多不是单纯性失眠,多为疾病夹杂失眠,《太平圣惠方》提出“五脏虚邪淫于心”的观点,对所有处方夹杂失眠都联系脏腑等观点,使失眠病的防治多样化。但是,在宋代并没有把失眠作为单独疾病来看待。
辽宋金元时期著名医学家中,金元四大医学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阐述睡眠障碍与疾病的关系。张子和第一次把失眠(不寐)作为一种单独疾病进行论述,使失眠病进入中医内科学术体系。此后的医学著作大多加以引伸、发展,使中医对于睡眠医学的认识更加深入,失眠病的防治呈现多样化的趋势。
其中,有王怀隐用温胆汤治疗胆虚不得眠,王惟一在《铜人输穴针灸图经》中提到膈俞、章门、太渊、天府、三间、五里、历兑穴可以治疗失眠;王执中《针灸资生经》中提到支正穴:“疗劳损虚乏、不得睡。”张子和的心理治疗方法;许叔微的“治心 不如治肝”的观点,主张解除肝气郁结是治疗失眠的重要一环。
明代以来,医学家对睡眠障碍逐渐有了系统的认识,戴原礼在《医论》中专门阐述失眠;秦景明对失眠病进行了系统的分型;张景岳从阴阳辨治失眠;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专门列出治疗失眠的药物29种,其中草部植物4种,谷菜6种,果木13种,金石3种,虫兽3种,并指出用法,在具体的药物论述中又列出了一些方剂。《东医宝鉴》中总结了明以前治疗失眠病的理论和方法,还记述了思结不睡、老少之睡不同、睡辨阴阳虚实、卧不安等有关失眠的内容。楼英《医学纲目》认为产后不得眠是由于产后伤血,身体虚弱,烦躁而产生。应当采用芍药桅豉汤治疗。在明代与失眠相关的睡眠养生方法得到进一步的发展,《遵生八笺》中有很多睡 眠养生的方法,集中地反映了明代医学家对失眠的认识更加全面。

清代医学的发展受社会环境的影响比较大,清代的医学家重视考据、训话,对疾病的发生、发展的历史比较重视,有了论述疾病史的专著《杂病源流犀烛》,对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进行了总结,其中也对失眠进行了总结。倡导活血化淤的王清任认为,血淤可以导致失眠,活血化淤可以解除失眠。更有吴澄《不居集》论述失眠病因十二种,提出解除因嗜好饮茶过多而引起失眠的治疗方法。赵学敏从民间方药中寻找治疗失眠的方法,特别是提出用造梦法治疗神经症类疾病,比欧洲人用造梦机造梦治疗精神疾病更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