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官式建筑中,屋脊往往会有建筑装饰的构件,一般称为脊饰,脊饰也是屋顶的组成部分。
屋顶脊饰因出现在不同屋脊、不同位置,可以分为正脊上的“鸱尾”、垂脊上的“垂兽”、戗脊上的“戗兽”、戗脊前端排列的“走兽”、翼角或窝角梁梁头的套兽。
歇山顶脊饰
鸱尾
鸱尾(鸱吻),屋顶正脊两端的兽形装饰,又称正吻。两者相向口吞正脊,故清代又称吞脊兽。从元末到明清,鸱吻的形象逐渐从兽头演变为龙头形,所以也称龙吻。文献记载中也有见蚩吻、祠吻等称呼。
鸱吻
垂兽
垂兽,是古代建筑垂脊上用作装饰的兽件,以垂兽为界,垂兽之后叫垂脊,垂兽之前叫角脊。
垂兽位于蹲兽之后,内有铁钉,防止垂脊上的瓦件下滑,起到加固屋脊相交结合处的作用。宋代《营造法式》规定:官式建筑的垂脊端部用垂兽。庑殿顶、悬山顶、硬山顶上都有垂兽。
垂兽
戗兽
歇山顶除了正脊和四条垂脊之外,还有四条戗脊,因此,戗脊端部的兽形装饰称为戗兽。
戗兽
走兽
走兽,指角脊上排列的兽形装饰。仙人在角脊的最前端,也称嫔伽、骑凤仙人、仙人骑鸡,放在建筑脊端表示骑凤飞行,逢凶化吉。
仙人后面排列的兽形装饰,多做蹲踞状,也称蹲兽、跑兽,《大清会典》记有严格的排列顺序:仙人、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押鱼、獬豸、斗牛、行什。
走兽
走兽的种类、数量要对应建筑的等级。走兽数目多寡要按照脊的长短和建筑物等级高低来定,数量为单数,按照三、五、七、九、十一的数列排放,且先后秩序亦有定制。按照清制,只有皇家的大型殿宇才能满排十一件,其他殿上的小兽按级递减,少则排列三件。
故宫太和殿殿顶上的走兽装饰是独一无二的,显示了至高无上的重要地位。在其他古建筑上一般最多使用九个走兽(除了仙人),只有金銮宝殿(太和殿)才能十样(除了仙人)齐全。中和殿、保和殿、天安门都是九个。
套兽
套兽
套兽,是套在仙人之下安装在翼角或窝角梁梁头上的兽形装饰,中部掏空,外形常塑异兽纹样,多为狮子头或者龙头形状。兼有防水和装饰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