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土机下的隋炀帝

若是看过唐代帝陵的雄伟气派,那么隋炀帝的墓室可谓寒酸至极,小小的墓室、短短的墓道,在挖掘之前,荒凉得连封土都几乎看不见。以致于清代人都忽略了这里,而将另一座大墓误认为炀帝陵。

问题就是:这座墓葬为何如此简陋?简直令人怀疑唐帝国有意虐待这位亡国之君。事实真是如此吗?印象中恢宏大气的唐帝国,难道真用墓葬的规格来贬低隋炀帝吗?

推土机刨出了隋炀帝

一千四百年前的一个夜里,伴随着北方将士的喧哗声,隋炀帝杨广(569-518A.D.)在南方的江都(今江苏省扬州市)宫中,被哗变的臣下们缢死。他的结发妻子萧皇后与宫人们草草地将他埋葬在江都宫的流珠堂外,而后经过两次改葬,最后,唐帝国将隋炀帝改葬于雷塘,这是由于隋唐两朝有相当明确的亲属关系,唐高祖李渊与隋炀帝是姨表兄弟、其子唐太宗后宫妃嫔亦有炀帝之女。加上李渊在称帝之前,曾先扶立了炀帝之孙为君,再经由皇帝禅代而达到建国的目的,借以证明自己不是篡逆贼子,不论是出于继承前朝的考量或是与亲戚之实,改葬炀帝对于唐帝国而言都是有必要的。

炀帝死前,中国北方就已经是群雄争霸的局面,他去世之后,遗孀萧皇后辗转流离,成为群雄争夺正统的傀儡。最后,在嫁为突厥可敦的隋义成公主帮助下,带着女儿们与唯一的孙子北行,成立了小朝廷,直到突厥被唐太宗所灭,萧皇后才回到故国,在唐终老,以 81 岁的高龄去世之后,唐太宗将她的遗体送往扬州,与隋炀帝合葬,可说是夫妇二人三十年后的重逢。

这段隋亡唐兴的故事,原本早已画下了句点,却又在数年之前,随着推土机的巨响,重新翻上了台面。有位开发商买了扬州西湖镇的一块地皮,正要整地开发,结果让扬州市考古研究所的技工在工地发现了疑似墓砖的东西,连忙上报。考古队遂进行抢救发掘,原以为窑址,结果发现是两座砖墓,暂定为M1、M2(M即是「墓」的汉语拼音第一字,考古界以此为墓葬编号),而 M1 里发现的一方「随故炀帝墓志」确认了这里就是隋炀帝埋骨之地。

这件事随即引起了考古学界与媒体的重视;而一则在考古学界流传、而未经证实的笑话说,这块土地的开发商高层名叫杨勇,正与隋炀帝为了夺位而害死的大哥同名,让人笑称这是太子杨勇穿越时空的复仇,更增加了人们对于隋炀帝墓的好奇。

隋炀帝

国家文物局和中国考古学会发表了隋炀帝墓的简报与相关的化验报告。目前确定 M1 的墓主是隋炀帝,而 M2 因为出土了老年女性骨骸而推定墓主是萧皇后。

隋炀帝在历史上以豪奢闻名,许多人以为他的墓葬中定然有许多金银财宝,如果抱着这样的心情,那么隋炀帝墓恐怕并不如预期。

从现有的痕迹看来,这两座墓葬约在民国之前就被盗扰多次,因此,现在出土文物多为陶俑、漆器、铜器,真正符合人们想象中的「珍宝」,可能只有一条玉带与萧后墓中的冠饰。

有人会说,没有满室珍宝,那总有个尸体可参观吧?

很可惜,一来是隋唐时代使用的是木棺与石椁,无法彻底地隔绝空气,不像著名的马王堆女尸使用炭与白膏泥来阻断空气;二来是长江以南较潮湿,当地土质也不利于保存有机质,因此,考古单位在两个墓葬中只找到男性的牙齿与女性的骨骸若干,仅能得知萧皇后的身高约在 1.5米左右。由于无法取得完整的头骨,所以也没有办法以头骨建模、利用计算机模拟出隋炀帝与萧皇后的脸,想要一睹炀帝夫妇面貌的朋友恐怕也要失望了。

当然,也有人把希望投向了那方隋炀帝墓志。墓志是隋唐时代的丧葬文化中很重要的陪葬品,人去世之后,其家属会将墓主的生平写成志文,镌刻在石头上,送入墓中。因此,墓志可说是一手史料,记录了墓主或其家属认定的过去,不论真相为何,都是提供了时人的一种说法。

尤其隋炀帝经历过南北朝末年至隋的许多重要事件,他的墓志想必能够提供许多史书中没有记载的秘辛吧?不过就像前面所说,当地的气候潮湿,亦不利于砖墓的保存,所以 M1 坍塌粉化的情形相当严重,大量的泥土堆在墓志上,侵蚀了石灰岩质的墓志,导致目前能够清楚辨识的字迹不多,仅能判读出炀帝去世的时间在「大业十四年」,崩于「扬州江都县」,一度葬于「流珠堂」,并疑似在「贞观元年」有过一些追赠或迁葬的记录,除此之外,别无其他,而这些几乎都是已知的史实。

有人质疑,皇帝是没有墓志、只有玉册文的。事实上,这个说法并非确切,而可能是因为现在已经开挖的唐惠陵(唐玄宗之兄宁王、追赠让皇帝)没有墓志的原因。但是,在时代上距离隋炀帝较近的北周武帝也有墓志。此外,隋炀帝并非由其后人所葬,在规格上未必确切地遵守着帝陵的规制,因此,以「皇帝没有墓志」来说「隋炀帝不可能有墓志」恐怕是一个假设上的错误。

此外,也有人指出「大业十四年」的用法是不对的,因为那一年唐高祖在大业城(即长安)拥立炀帝之孙为帝、改元义宁,而后禅让再改武德,所以从唐帝国的角度,应当是唐武德元年才是。

不过这个说法从唐代所编纂的史书中也未必都能成立,因为当时群雄四起,同时还有其他的年号,所以在唐帝国势力未及之处,仍有人使用着大业年号。此外,在墓志的书写中,也存在着两朝之际的人,因视墓主为隋人或唐人而改变年号的用法。

隋炀帝不管怎么说都不是唐人、更不曾承认过其孙的义宁年号,因此,即便是唐贞观元年之后才刻的墓志,也不一定必须将他的大业十四年抹去,或者这也是唐帝国尊重他是隋君的表现。换言之,墓志并没有太大的争议,但也几乎无可用之处。

隋炀帝

炀帝墓──一座没有价值的墓葬?

听到这里,相信有许多朋友开始怀疑,这样的墓葬到底有什么意义呢?如果无法挖出金银财宝、找不到尸骨又无法对历史解释有新的突破,那么这样的墓葬值得花这么多心力保存吗?

事实上,这种声音从隋炀帝墓消息曝光之后就一直存在,这也显示了考古学的价值观与普罗大众有着一定程度的落差。

对于考古学而言,一个遗址的重要性不在于单一文物的价值,重要的是这个遗址的配置与其背后的思想脉络。隋炀帝墓的价值在于它是一个由后朝为前朝国君修建的墓葬,其墓的规模可能因为隋炀帝被视为昏君而无法与陕西境内的唐帝陵相比,因此考古学界只称「墓」而不称「陵」。

不过M1的用砖与隋江都宫的砖相同,在墓中出土的鎏金铜铺首(墓门上的门环)直径26公分,也与西安的唐大明宫出土铺首相去不远。

隋炀帝墓出土的十三环蹀躞带,是中国境内出土的蹀躞带中,等级最高的一组。唐代所编纂的史书中,曾经提到隋草创之际没有特定服饰,因此炀帝之父文帝穿得与一般人无二,只以袍服的颜色与十三环带来表示自己的身分。隋炀帝墓出土的蹀躞带,也与史书的纪录互相呼应。

相较于M1的严重破坏,M2虽然较小、保存情况却稍微好一些,与M1墓室的方形墓室结构不同,M2是腰鼓形砖室墓,这两种墓葬结构在中国北方也能找到,显示了唐代的南北丧葬文化仍有一定的连结。M2最重要的出土文物是成套的编钟16件、编磬20件,编钟与编磬从上古以来,就在国家大典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在中国古代墓葬中也曾经出土过数套,其中最有名的当数1978 年于湖北的战国曾侯乙墓编钟、编磬。

但是,M2的这套唐代编钟与编磬,却是唐代墓葬中唯一的一件,目前虽不能确定这套乐器是不是一种皇后身分的象征,但是可以确定的是,在陕西已出土的太子与公主墓葬中也 不曾见过,其意义值得关注。综合来说,隋炀帝墓虽然被一些学者认为过于简陋,却有可能是因为盗扰的关系而无法呈现出下葬时的原貌,也呈现了隋唐帝国之间相承相继的关系,不只是简单的后朝薄葬前朝国君而已。

考古工作虽然暂告一段落,但是考古单位已经针对遗址周边进行探勘,发现了许多墓葬与人为建筑的痕迹,试图厘清这些遗迹与隋炀帝墓的关系。虽然暂时没有发现陵园的遗迹,但是若将这些墓葬群放在扬州城市发展的脉络下考虑,应能从中发现隋唐以降的变迁,而隋炀帝墓的位置与其周边的墓葬群,或许能够带给我们更多的讯息。

阅读数 1.7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