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43年01月01日,南京国民政府宽敞的宴会厅内,灯彩辉映,冠盖云集。人们在轻柔悠扬的乐曲声中,笑语喧然,频频举杯。这里,正举行着中华民国一年一度的国庆纪念酒会,也是林森自就任国府主席以来,第三次在此主持“双十节”庆宴。

林森
林森,字子超,号长仁,福建闽侯人,早年即追随孙中山,加入同盟会,投身反清革命。从辛亥起义到国民党改组,他始终是中山先生所倚重的得力骨干,其国民党“一大”代表资格,便是孙中山亲自指定的。1932年1月,这位年高望厚的国民党资深元老被推为国民政府主席,之后连选连任,长达12个春秋。而此际,他正面含微笑,神态雍容地端坐在国庆宴会主宾席的中央。身上,一如素常的整洁简朴,一袭浅色士林布长袍,外罩短马褂,胸前佩戴了一枚青天白日勋章,脚上仍旧是一双普通皮鞋。林森的这番装束,固然与周围的一片华服艳妆适成鲜明反差,却又不失庄重大方。但见他长髯飘拂,左顾右盼,不时领首应答着身边客人的问候致意。

民国御瓷:出自最后一位御瓷大佬郭葆昌
宴会临近尾声,一位外国使官缓步走到林森跟前,躬身道贺,并说出了他的一个疑惑:“主席阁下,贵国的国庆宴会,我已经参加几次了,有件事情一直让人费解。久闻贵国的瓷器名扬世界,为何这宴会上的餐具全是我们欧洲出产的,而看不到贵国自己的瓷器呢?真是太遗憾了。”短短数言,犹若一串重褪,使沉浸在节日兴奋里的林森心头陡然一震,受到极大刺激,以致席终人散,返抵石板桥2号主席官邸,他依然思绪起伏,久久无法安寝……

民国胭脂釉暗刻云龙纹小碗
林森是个出名的“古董迷”,生平喜好欣赏收藏各色古玩,尤嗜瓷器。据说,在抗战前他多方搜罗的近3万件藏品中,瓷器占了颇大比例。作为一名古玩收藏家,尤其是身为一国首脑,林森当然知道堂堂中华,千百年来就以瓷器制作的精美绝伦,为世界惊羡而被誉称“瓷国”。现在,国庆大宴上使用的瓷餐具,居然尽数出于欧人之手,这无论如何乖悖情理,有损体统。

民国瓷器欣赏
翌日清早,为了弄清“国宴不见国瓷”的原因,林森专程赶去国府典礼局查询究竟。一问才知,典礼局考虑失周,偌大的库房,竟未备国瓷餐具。林森当即指令该局,立马派人前往江西景德镇,采办上等瓷餐具。谁料,去人花了九牛二虎之力,带回南京请林森“定夺”的数十种“名瓷”样品,不是图案过于鄙理俗气,便是造型实在陈旧拙涩,完全不足以体现悠久渊深的中国瓷文化的非凡魅力与气派。

民国官窑“洪宪瓷”
林森的这种失望,其实是必然的:中国滥脑于商周的制瓷业,经历了鼎盛的唐宋两代直至明清的兴而复衰,步入民国以后,由于政局长期颠荡,民生艰危凋零,再加上“洋货”的大量侵境冲击,它已然跌进了历史上最晦暗最惨淡的一段。包括景德镇在内许多地区的瓷窑瓷商,一直苦苦挣扎于不景气的低谷,虽然也偶有一二市场亮点,毕竟“无可奈何花落去”。南京国民政府典礼局欲在如此糟糕的产业背景下,求访可以“体面”、“骄人”的国瓷上品,自然大半徒劳,难以酬望。

民国洪宪瓷 胎白釉净堪称上乘
不过,林森并未因之灰心。他嘱典礼局择精强干员再赴“瓷都”景德镇,不惜工本,舍下功夫,重金聘请当地号称“珠山八友”一派的治瓷名手,专门为国宴特别设计、烧制一批高雅华贵的瓷餐具。经过众多工匠竭尽心机,反复试验,精雕细琢,一丝不苟,终于将四套堪称极品的餐具样瓷,送到了南京。

民国新粉瓷的艺术魅力
这四套瓷餐具,盘盆碗勺各成系列,款式分别为“金地万花”、“料地万花”和杏黄、鹅黄两种“黄地万寿无疆”,全部采用仿古“粉彩”工艺。此项工艺,乃清季乾(隆)嘉(庆)年间,于“康熙五彩“(亦称硬彩)基础上,融合了珐琅彩技法而创生的一种釉上彩(亦称软彩);它在白瓷上所敷绘勾勒的图案,窑烧后会变幻出一层似透明非透明的粉质感,装饰效果几乎和中国传统绘画的“没骨法”有异曲同工之妙。这种清末民初已趋式微的“粉彩”功夫,到了上世纪30年代“珠山八友”一派工匠手里,又渐始复苏。他们烧制的少数瓷器精品,不论造型、图色,意蕴新雅,风格清绝,自非当时市面上等闲可访的俗货能比,何况如今这些工匠被特地延聘来全力“攻关”,其产品精益求精,更须刮目相看。
林森所见到的那四套国宴餐具样瓷,应该即是如许之佳作。他非常满意,批准典礼局向景德镇依样定制若干套,用兵舰装运到南京;还亲自接见了随船的押运人员,安排他们游览南京,每人回赣时又都给了奖赏。然而,这些代表着民国瓷器最高工艺水平——因系国府指令定制,后来亦被戏称为“民国御瓷”——的国宴瓷餐具,不知道有没有真正上过席面“一展风采”,却在1937年“七七事变”后的11月间,国民政府西迁重庆慌乱之际,去向不明,从此杳若黄鹤,诚不能不叫人扼腕叹息!据说林森得悉此情,怅憾不已,居渝多时,犹念念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