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律23 - 兔死狗烹:为何共患难易共富贵难?
你的荣辱成败,或许就在一念之差。

文/全历史 拓跋云

兔死狗烹出自司马迁《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比喻给统治者效劳的人事成后被抛弃或杀掉。这一规律普遍存在于上下级之间,以君臣关系最为典型。

那么历史上为何总出现这样的事情呢?

第一,权力,特别是最高权力具有私有性和不可分享性,存在零和博弈。

一方面,与皇帝一起打江山的名将、功臣,拥有几乎同样的威信,甚至有些臣下借此飞扬跋扈,这些人往往对皇权拥有巨大威胁。如康熙帝的顾命大臣鳌拜,他在关内外与明军和农民起义军交锋多次,是立下汗马功劳的开国功臣。但他同样也是康熙朝的飞扬跋扈的权臣。因此,康熙设计制服了鳌拜。

另一方面,即便这些将领没有造反的念头,皇帝也容易产生“被害妄想症”。朱元璋的宰相胡惟庸,起初深受朱元璋信任,但后来因权势太大而遭到朱元璋的怀疑,胡惟庸甚至被迫谋划“造反”,但最终失败,造就了明初著名的“胡惟庸案”。

第二,皇帝权威不容易保证。这些开国功臣往往跟随最高统治者很长时间,一方面很有可能称兄道弟,另一方面对皇帝知根知底,甚至是知道一些让皇帝很没面子的事情。这导致皇帝在这些人面前缺少皇帝拥有的威严,这些大臣也不容易角色转换,言语行为中不利于皇权树立。例如和刘邦一起光屁股长大的卢绾,怎么可能会相信刘邦斩白蛇,号称赤帝子斩了白帝子,最终获得天下?

“斩蛇起义”是刘邦建立大汉王朝之前的历史典故,是其政治合法性的重要来源。

第三,开国皇帝对于打天下的将领往往存在威信并可以压制,但其子孙未必。为了让皇权顺利传递给自己的子孙,皇帝也会考虑对开国将领进行压制甚至是消灭。刘邦诛杀异姓王,以及朱元璋找各种理由消灭开国功臣,都是担心子孙无法镇得住这些将军。而上文提到的鳌拜,若不是康熙最终取得了胜利,后面的故事还未可知。

第四,历史中如范蠡那样急流勇退的智者太少,更多的如文种那样的经不起富贵的诱惑及名声。李白诗中写道,“吾观自古贤达人,功成不退皆殒身”,他分析原因并给出的建议是“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同时,位于高位,国君也未必放心让其功成身退,更多的想法是若不能为己用,就消灭掉。

当然,历史中也不乏得以全身而退的功臣良将。这一方面和皇帝的性格禀赋有关,也和这些臣子们聪明的选择低调行事,自污或者成功激流勇退有关。

如宋太祖赵匡胤采用了相对温和的“杯酒释兵权”的方式,让开国将领得以善终。东汉光武帝刘秀对开国功臣就基本上以高官厚禄。拿耿弇来说,耿家世代富贵,出了大将军二人,将军九人,娶公主三人,列侯十九人,中郎将、护羌校尉及刺史、二千石数十百人,与汉共兴衰。当然也与耿弇会来事有关,因为他主动把兄弟子侄送到刘秀身边做人质,以示自己忠心,东汉建国后,耿弇更是主动交出兵权,安养于家。

那么这条规律给我们以什么启示呢?

首先,作为领导和上级的,要胸怀若谷,善待身边曾帮助过自己的朋友和人才。

其次,作为下属,如果发现领导不是一个心胸宽广的人,就应该寻找机会调换部门或者其他机会。

最后,只有建立现代管理制度,建构退出机制,才能更好地屏蔽因为个人情绪的变化或者猜忌导致的系统性崩溃。

历史案例

血洗冲锋队:希特勒“挥泪”斩罗姆

阅读数 8.1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