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想要千秋万代子承父业,也要看看这恩泽福禄是否能够流传千古。
文/全历史 Spencerrr
《孟子》中写道:君子之泽,五世而斩。
孟子提出这一说法的前提是嫡长子继承制,即大宗“百世不迁”,而小宗过了五代之后必须另立宗室,彼此间就没有宗法约束了,因此恩泽“五世”而消亡。
对后世而言,这一规律是指一个能力出众的人,辛苦成就了事业后,留给后代的恩泽财富,经过几代人后就消耗殆尽。“五世”并不特指第五代,而是指后世几代。
那么,为什么即便是能力出众的人,也无法保证家业传承后世万代呢?

首先,家业的传承模式往往是基于血缘的,继承人的选择范围小,子女的能力与数量是最大的束缚。
子女能力下降在家业刚刚创下之时往往造成的影响更大,创业者的后代一出生就含着金汤匙,容易导致不思进取或肆意妄为等恶习。像隋炀帝杨广好大喜功,严重耗费隋朝国力,直接让隋朝二代而亡;晋惠帝司马衷的无能直接导致皇后贾南风操纵朝政,开启了八王之乱序幕,断送西晋政权。一手将佛罗伦萨打造成欧洲金融中心之一的美第奇家族,则因为没有继承人而终结了家族的巨大影响力。
其次,人才的培养需要时间,家业传承间的权力交接也需要时间,但是这个“时间”往往是家业衰落的关键期。刘备死后,早期其子刘禅还有诸葛亮等贤臣辅佐,只是后来这些贤人先后去世,蜀国也就很快便被魏国灭了。日本战国时期,丰臣秀吉也是趁织田信长和长子被杀后,织田家内部主权交接之时成为了织田家的掌权人。

第三, 产业前期发展往往会经历开局红利,获得实力巨大提升,而到了中期后不但会损失外部的营收红利,家族内部的统治和管理还会出现权力的兼并、互相倾轧等问题,造成发展困难。
这些长期积压的历史问题使家业继承后人难收拾烂摊子,显得无能而断送家业。明朝的亡国皇帝崇祯即位时,明朝已是内外交困,如李自成所言“嗟尔明朝,大数已终”;1449年,君士坦丁十一世继位时的拜占庭帝国也已经名存实亡。清末清政府设立户部银行,世代商贾祁县乔家的业务多被官办银行抢走。再加上清灭亡后社会动荡,乔家人相继搬离乔家大院,四散出走,晋商翘楚乔家也逐渐衰落。
中国历史上,真正做到家业传承万代的只有一个家族——孔家。但这是因为更多的名门望族、帝王将相都想传承自家千古家业而促成的,属于外部作用导致的。
五世而斩定律在当下仍有启示作用。根据麦肯锡的统计,全球家族企业平均寿命仅24年,其中70%的企业甚至传不到第三代。
创业难,守成亦不易,而为后代留下的最好遗产是能力。阿拉伯历史学家伊本·赫勒敦曾提出,家族荣耀的缔造者都知道创造这样的事业需要什么样的付出和品质,而他的后代则一代一代地逐渐丧失维持大业的品质。因此,被前辈惠泽的后人,应该认识到这一定律,积极作为。
历史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