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样莎士比亚
“暴发户”式的文艺青年、天生的情种、伟大的“低俗作家”,这样的莎士比亚,和人们对他的既定印象大不相同。

文/全历史 范范之辈

1616年4月23日(儒略历),英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戏剧家莎士比亚去世。

虽然现在有很多版本的莎士比亚传记问世,但他应该算是世界上最神秘的作家之一了,甚至连他的出生日期至今都扑朔迷离。而唯一的线索就是他出生后接受洗礼的日期:1564年4月26日(公历)。

圣三一教堂的记事录中记载着莎士比亚接受洗礼的日期为1564年4月26日,这是有关莎翁的最早文字记载。

那么,能够写出麦克白、哈姆雷特、夏洛克等经典人物形象的莎士比亚,是怎样的人呢?

第一,注重名利的“暴发户”。

莎士比亚所处的时代,虽说是伊丽莎白黄金时代,诞生了培根思想家,但是这个时代,社会上还是很讲身份等级。尤其是文学、艺术、戏剧,大家认为,只有贵族才有资格进行创作。(想了解爱智慧也爱权力的培根a1561年1月22日的伦敦

所以,当莎士比亚以剧作家的身份第一次崭露头角的时候,罗伯特·格林这样有牛津和剑桥背景的“大学才子”们看不起他。格林甚至嫉妒地发文称他是一只“暴发户式的乌鸦”。

那么,莎士比亚是如何改变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呢?

首先,疯狂写作剧本和诗。

在创作经历旺盛时期,莎士比亚以每年两部戏的速度增产。当时,一部“原创”新剧目的剧本酬金是5到10英镑左右。以莎士比亚流传后世的38部“独立原创”剧作计算,他仅靠写剧本至少赚了200英镑。

200英镑是个什么概念?当时一个教师的平均工资是每年20英镑,熟练工人则只有8英镑,也就是说他写剧本的收入相当于一位教师十年的工资。

其次,不断“圈地”,成为“土财主”。

如果你以为莎士比亚只会动动笔杆子,那你可就错了。

莎士比亚的商业眼光也非常犀利。从33岁开始,莎士比亚疯狂地“圈地”。33岁的时候,莎士比亚就花了60英镑购买了斯特拉福镇上一处年久失修的宅子,随后将它装修,进行租赁。此后,又分别在家乡买了100多亩耕地,并将耕地出租。

到了41岁的时候,莎士比亚光房产就投资了800英镑,每年的收益多达80—90英镑,回报率超过10%,真正成了躺着赚钱的“土财主”。

莎士比亚家族徽章

最后,用经济实力申请“新贵族”身份。

当时的英国,由于重商主义思想流行,经济繁荣,社会稳定。所以导致乡绅阶层日益兴起。乡绅们有了钱,就渴望通过钱来改变自己的地位,希望自己能够获得和贵族一样的荣耀。

所以,那个时候的英国人,只要有钱,就可以向纹章院申请家族徽章,让自己的家族获得官方认可,成为绅士,也就是“新贵族”。

其实,莎士比亚的父亲约翰就曾申请过家族徽章,然而由于约翰后来生意失败,将资产全部抵押,所以纹章院并没有同意。

莎士比亚成为“土财主”之后,又再次提交了申请。这一次终于成功获批,莎士比亚对自己的“绅士”身份极为看重。

就连去世前写遗嘱,莎士比亚都要在开头对子女强调说:“我,来自沃里克郡阿文河畔斯特拉福镇的绅士威廉·莎士比亚……订立本人的最后遗嘱如下”。

第二,借戏剧抒发爱意和怨恨的情种。

爱情是莎士比亚一生创作的主题,而他本人的感情经历又如何呢?

英国评论家华兹华斯认为十四行诗是打开莎士比亚心门的钥匙,它非常真实和私密地揭示了莎士比亚作为男主人公的悲剧爱情。

十四行诗的后26首讲述的就是这样一段三角关系:男主人公疯狂地爱上一位出身高贵的“黑夫人”,但是却愚蠢地派自己的朋友——一个年轻的贵族去替自己求爱,结果姑娘对贵族一见钟情。

泰勒认为这位高贵的“黑夫人”原型就是伊丽莎白女王的侍从宫女玛丽·菲顿,而这位贵族,正是他的好朋友,同时也是他戏剧的赞助人威廉·赫伯特伯爵。(想了解没有男主的伊丽莎白a1559年1月15日的伦敦

玛丽·菲顿二十岁时的画像,约1596年

在《罗密欧与朱丽叶》、《爱的徒劳》这些作品里,莎士比亚都提及了玛丽·菲顿这位心上人,只不过将名字换成了罗瑟琳。罗瑟琳是莎士比亚戏剧中,唯一一个反复描绘相貌的角色:“她有狄安娜女神的圣洁”、 “一副风流活泼的性情”、 “白面孔黑眼睛”……

至于对情敌威廉·赫伯特伯爵,他则在《维洛那二绅士》、《无事生非》、《第十二夜》等多部戏剧中进行泄愤,甚至不惜让剧情变得拖沓。

“你把信任当作一种过失吗?偷的人才有罪。”这是莎士比亚深思熟虑后,对赫伯特伯爵背叛的评价。

第三,反映一个时代的“低俗作家”。

与现在享誉世界相比,莎士比亚在世时的名声一直是与“低俗”挂钩的,死后两百年间甚至销声匿迹了。

莎士比亚画像,根据《第一对开本》版画像而作

后来,经常出现在法国上层沙龙上的“段子手”伏尔泰曾对一个贵妇说:“莎士比亚,笑料而已。”他可是第一个将莎士比亚剧本翻译成法文的人。(想了解“段子手”伏尔泰,a1694年11月21日的巴黎

就连莎士比亚最要好的朋友本·琼森,也经常谴责莎士比亚的作品过于低俗。但他也不得不给出中肯的评价,莎士比亚“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所有世纪”。

为什么说莎士比亚的作品属于所有世纪呢?

首先,反映出不同时期的社会面目。

亨利四世》、《查理三世》等10部历史剧以细腻的笔触,还原了英国舰队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之后的民族自信心大增、人们积极进取之心,以及伊丽莎白后期的乱象丛生之态。

其次,他笔下的人物总能穿越时空限制,直抵人性本真。

奥赛罗》里的疯狂嫉妒之心、《哈姆雷特》的复仇与自杀,《李尔王》和《泰门》的愤怒、《威尼斯商人》的贪婪、《仲夏夜之梦》的美好爱情等等,无数鲜活的人物和命运诉说的是人类原型故事。

可以说,莎士比亚生前遭遇了太多的非议,但在死后,却赢得了巨大的名声,这一点在历史上很多科学家和作家的身上都有所体现,比如磨了一辈子镜片的斯宾诺莎,生活穷困潦倒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二流作家”毛姆等。(想了解毛姆的故事,a1874年1月25日的巴黎

历代评价

我的名声被诽谤,我的性格被贬低;请可怜可怜我,此刻我正屈辱而耐心地喝着酸醋。

——莎士比亚自述诗《十四行诗》

全世界是个舞台,男男女女都只是演员。有人离场,有人上场,每个人在台上扮演多个角色。

——莎士比亚《皆大欢喜》

阅读数 10W+